“五三一”工作法让党员队伍更有战斗力——苏州市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能进能出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
《苏州日报》2013年4月22日01版
发布时间:2013-04-22 09:45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员要发挥先锋作用和核心力量。而党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党员的数量,更取决于党员的质量。
随着党员规模的逐年壮大,如何正确处理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这是一个考量党员队伍管理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时代命题。
加强基层党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党校一位教授这样注解:“共产党不是政治俱乐部,不合格党员必须要清除!”
严把入口、强化管理、畅通出口,近年来,苏州市在党员队伍管理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实施了党员队伍建设“五三一”工作法,并于2010年开始全力探索开展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在控制党员队伍总量的同时,切实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五三一”工作法即“五规范三提升一健全”,是指发展党员有五项规范、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现三个提升、健全一套党员出口机制。这一创新工作法有效破解了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难题,初步构建起了党员队伍能进能出机制,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源头活力。
严把“入口”关
“五规范”构建发展党员质量保证体系
【镜头扫描】
提高党员质量,严把“入口”是第一道关。
如何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一个科学的发展指标和一套严谨的工作机制如同给党员发展入口上了一把锁。
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比例不得低于8:4:1,在吴江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必须顺利通过十道关,当地称为“3232”工作机制,即要实行三公示、两点评、三审查、两票决,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取得打开党员入口这把锁的“秘钥”。在相城区,要取得入党资格还需经过职能部门的“六联审”,在成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前,纪检、法院、检察院、计生、信访、公安等六个职能部门要联合进行审查,六部门出具的书面结论就是张“硬pass”。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身过硬,党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但是,如果经不起考验,不仅关难过而且门难进。2012年,苏州全市新发展党员15237人,比上年减少131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党员同比增长4.6%,生产一线党员同比增长3.2%,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同比增长4.2%。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党员发展新要求,在这组数据中清晰彰显。
【制度解读】
积极向党靠拢,这种强烈的意愿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但应该看到,入党动机有差别,有的人尽管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有入党甚至不准备入党。这样的党员越多,党的战斗力反而越下滑。
坚持质量、慎重发展,这是苏州发展新党员的一条“金标准”。从源头上保持党的纯洁性,我市组织部门制定了“五项规范”,即规范年度计划、工作流程、履职资格、档案管理、责任追究,做到发展有计划,入党要票决,上岗需认证,归档有标准,违规要追责,杜绝随便“点头打钩”。
时代在发展、规划常常赶不上变化。为此,自2011年起,我市变发展党员中长期规划制为年度计划制,每年根据全市党员队伍结构优化需要和各地各单位工作开展实际,制定提出面上相应提高型、保持型和控制型指标,切实提高党员发展宏观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发展党员流程规范中,细化梳理了40个步骤,通过流程图演示的方式,将每一步要实现的目标、需要完成的手续和产生的归档资料进行明确,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今年以来,12371党员服务热线未接到一起有关发展党员问题的投诉。
党务工作者是党员“入口”的把关人,业务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党员发展工作水平。我市从提高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入手,“以考促学”,探索建立发展党员工作履职资格认证制度。党务干部只有通过考试并取得“上岗证”,才能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职责。同时要求,新任职的党务干部在上任后半年内必须参加资格考试。到2012年底,全市已有7593名党务干部通过考试,取得了履职资格证书,下一步还将继续分批组织,实现全市党务工作者的动态“全覆盖”。
党员发展工作绝不是一个章一盖、一个字一签就了之。一旦出现过失,谁盖章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问责制的推行,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各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有效减少了相关问题的发生。
擦亮党员“身份证”“三提升”夯实教育管理服务基础
【镜头扫描】
进了门、入了党,并不意味着拿到了“金字招牌”。擦亮党员“身份证”、切实发挥作用,还需严管理、勤教育。
去年11月20日,在全市“党员组织纪律集中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一摞摞党员警示卡、《出国(境)党员管理手册》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答》发放到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手上。拿到一本本党务实用手册、读着一条条规定,很多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表示,“这些警示和教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腊军表示,“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提高党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党员更加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
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理想信念、组织纪律淡化,发展能力不足,这是当前党员队伍中易得的“常见病”。“防病治病”,我市组织部门开出了一剂“良方”:创新教育手段,通过设立先锋系列“一坛两库”,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教育正面引领,凝聚起社会正能量。“一坛两库”是指“先锋讲坛”、“先锋师资库”和“先锋书库”,让党员学有课堂、教有良师、读有好书。
【制度解读】
党员规模越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面临难度就越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也就越有必要性、越需针对性。
夯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基础,苏州瞄准“三个提升”,即突出解决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实施类别化管理,着力提升党员管理的针对性; 打造服务联系群众长效平台,着力提升党员服务的持久性。
苏州要勇立发展潮头,党员干部就要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为此,我市党员教育工作突出抓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能力培训,重点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四项工程。2012年,全市累计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4.2万名,1009名业绩突出的老书记与1236名年轻书记进行结对“传帮带”。
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员有不同特点,教育和管理工作不能一套办法一管到底。类别化管理,确保了我市党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针对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我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党员信息专项登记制度,全市8300多名毕业生党员信息全部登记入卡。苏州是开放大市,人员流动密集,根据中组部相关规定,我市建立出国(境)党员专项管理制度,对公派和因私出国(境)党员的管理流程、常见文体、相关表式进行全面规范。同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工作机制,实施流动党员“温暖计划”,让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因为一个共同的名字,全市50万名党员就有了一份共同的责任。凝结起全体党员的力量,苏州在全国成立首家以党员关爱命名的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基金会,立足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每年“七一”前夕集中开展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连续三年累计募集2.1亿元资金,发放1.93亿元,惠及全市4.9万户困难群众。全体党员用帮扶行动共同书写了一个大“爱”,也铸就了一个温暖的党建品牌。
打开保优汰劣通道“六步十二式”健全党员“出口”机制
【镜头扫描】
党籍,不是保险库。手持党员“身份证”,思想和行为却脱离了党的要求、甚至与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对不合格的党员,就要坚决打开去伪存真、保优汰劣的“出口”和通道。
苏州早在2010年就开始率先探索开展建立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具有严谨“法理性”的方案和处理规范,对不合格党员坚决说“不”。许多基层党组织书记说,对不合格党员,过去一直想处置,但缺少有力政策依据,现在有了“尚方宝剑”,动真碰硬有底气了。
党员王某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一开始对党组织“劝退”的拟处理意见不屑一顾,明确表示“无所谓”,经过党组织和老党员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教育,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作检讨和进行自我批评,并恳请党组织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
这位“问题党员”的转变,是苏州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典型缩影。
【制度解读】
教育在先、处理在后,信服在前、手续在后,处置一个、警醒一片,这是苏州循序渐进推进试点工作的思想基础。“要深化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试点,建立健全党员队伍纯洁机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去年底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苏州开展党员“出口”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苏州至今已开展三批试点工作,全市约六分之一的党组织和党员参加了试点工作。在畅通党员队伍“出口”中,我市强化过程控制,形成了全面梳理党员队伍状况、深入细致排查、组织开展纪律教育、拟定报批处置方案、组织开展处置、材料归档总结完善等六步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理有据合规。
同时,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的关键,健全完善了不合格党员处置的工作规范。以党内不同时期关于党员管理工作的各类规定和现有党内规范为框架,制定了包括联系不上的党员、有不合格行为表现或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党员、出国(境)党员等4类12种不同情形党员的处理(管理)规范,形成了涵盖各种类型的党员队伍“出口”工作细则。
在试点过程中,市委组织部及时编印下发工作手册。一位乡镇组织干事表示,处置工作业务性强,“上手”难,政策理解不透就容易定性错误。工作手册对各类处置对象的处置步骤、要求进行了细分,方便学习掌握,确保了工作的规范、严谨、不出纰漏。
苏州的实践证明,循序推进、逐步扩大的党员“出口”试点工作成为了不断统一党组织、党员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成为了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深化的过程。
随着党员规模的逐年壮大,如何正确处理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这是一个考量党员队伍管理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时代命题。
加强基层党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党校一位教授这样注解:“共产党不是政治俱乐部,不合格党员必须要清除!”
严把入口、强化管理、畅通出口,近年来,苏州市在党员队伍管理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实施了党员队伍建设“五三一”工作法,并于2010年开始全力探索开展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在控制党员队伍总量的同时,切实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五三一”工作法即“五规范三提升一健全”,是指发展党员有五项规范、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现三个提升、健全一套党员出口机制。这一创新工作法有效破解了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难题,初步构建起了党员队伍能进能出机制,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源头活力。
严把“入口”关
“五规范”构建发展党员质量保证体系
【镜头扫描】
提高党员质量,严把“入口”是第一道关。
如何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一个科学的发展指标和一套严谨的工作机制如同给党员发展入口上了一把锁。
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比例不得低于8:4:1,在吴江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必须顺利通过十道关,当地称为“3232”工作机制,即要实行三公示、两点评、三审查、两票决,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取得打开党员入口这把锁的“秘钥”。在相城区,要取得入党资格还需经过职能部门的“六联审”,在成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前,纪检、法院、检察院、计生、信访、公安等六个职能部门要联合进行审查,六部门出具的书面结论就是张“硬pass”。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身过硬,党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但是,如果经不起考验,不仅关难过而且门难进。2012年,苏州全市新发展党员15237人,比上年减少131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党员同比增长4.6%,生产一线党员同比增长3.2%,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同比增长4.2%。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党员发展新要求,在这组数据中清晰彰显。
【制度解读】
积极向党靠拢,这种强烈的意愿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但应该看到,入党动机有差别,有的人尽管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没有入党甚至不准备入党。这样的党员越多,党的战斗力反而越下滑。
坚持质量、慎重发展,这是苏州发展新党员的一条“金标准”。从源头上保持党的纯洁性,我市组织部门制定了“五项规范”,即规范年度计划、工作流程、履职资格、档案管理、责任追究,做到发展有计划,入党要票决,上岗需认证,归档有标准,违规要追责,杜绝随便“点头打钩”。
时代在发展、规划常常赶不上变化。为此,自2011年起,我市变发展党员中长期规划制为年度计划制,每年根据全市党员队伍结构优化需要和各地各单位工作开展实际,制定提出面上相应提高型、保持型和控制型指标,切实提高党员发展宏观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发展党员流程规范中,细化梳理了40个步骤,通过流程图演示的方式,将每一步要实现的目标、需要完成的手续和产生的归档资料进行明确,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今年以来,12371党员服务热线未接到一起有关发展党员问题的投诉。
党务工作者是党员“入口”的把关人,业务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党员发展工作水平。我市从提高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入手,“以考促学”,探索建立发展党员工作履职资格认证制度。党务干部只有通过考试并取得“上岗证”,才能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职责。同时要求,新任职的党务干部在上任后半年内必须参加资格考试。到2012年底,全市已有7593名党务干部通过考试,取得了履职资格证书,下一步还将继续分批组织,实现全市党务工作者的动态“全覆盖”。
党员发展工作绝不是一个章一盖、一个字一签就了之。一旦出现过失,谁盖章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问责制的推行,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各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有效减少了相关问题的发生。
擦亮党员“身份证”“三提升”夯实教育管理服务基础
【镜头扫描】
进了门、入了党,并不意味着拿到了“金字招牌”。擦亮党员“身份证”、切实发挥作用,还需严管理、勤教育。
去年11月20日,在全市“党员组织纪律集中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一摞摞党员警示卡、《出国(境)党员管理手册》和《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答》发放到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手上。拿到一本本党务实用手册、读着一条条规定,很多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表示,“这些警示和教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腊军表示,“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提高党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党员更加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
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理想信念、组织纪律淡化,发展能力不足,这是当前党员队伍中易得的“常见病”。“防病治病”,我市组织部门开出了一剂“良方”:创新教育手段,通过设立先锋系列“一坛两库”,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教育正面引领,凝聚起社会正能量。“一坛两库”是指“先锋讲坛”、“先锋师资库”和“先锋书库”,让党员学有课堂、教有良师、读有好书。
【制度解读】
党员规模越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面临难度就越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也就越有必要性、越需针对性。
夯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基础,苏州瞄准“三个提升”,即突出解决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实施类别化管理,着力提升党员管理的针对性; 打造服务联系群众长效平台,着力提升党员服务的持久性。
苏州要勇立发展潮头,党员干部就要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为此,我市党员教育工作突出抓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能力培训,重点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和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四项工程。2012年,全市累计培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4.2万名,1009名业绩突出的老书记与1236名年轻书记进行结对“传帮带”。
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员有不同特点,教育和管理工作不能一套办法一管到底。类别化管理,确保了我市党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针对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我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党员信息专项登记制度,全市8300多名毕业生党员信息全部登记入卡。苏州是开放大市,人员流动密集,根据中组部相关规定,我市建立出国(境)党员专项管理制度,对公派和因私出国(境)党员的管理流程、常见文体、相关表式进行全面规范。同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工作机制,实施流动党员“温暖计划”,让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因为一个共同的名字,全市50万名党员就有了一份共同的责任。凝结起全体党员的力量,苏州在全国成立首家以党员关爱命名的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基金会,立足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每年“七一”前夕集中开展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连续三年累计募集2.1亿元资金,发放1.93亿元,惠及全市4.9万户困难群众。全体党员用帮扶行动共同书写了一个大“爱”,也铸就了一个温暖的党建品牌。
打开保优汰劣通道“六步十二式”健全党员“出口”机制
【镜头扫描】
党籍,不是保险库。手持党员“身份证”,思想和行为却脱离了党的要求、甚至与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对不合格的党员,就要坚决打开去伪存真、保优汰劣的“出口”和通道。
苏州早在2010年就开始率先探索开展建立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具有严谨“法理性”的方案和处理规范,对不合格党员坚决说“不”。许多基层党组织书记说,对不合格党员,过去一直想处置,但缺少有力政策依据,现在有了“尚方宝剑”,动真碰硬有底气了。
党员王某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一开始对党组织“劝退”的拟处理意见不屑一顾,明确表示“无所谓”,经过党组织和老党员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教育,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作检讨和进行自我批评,并恳请党组织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
这位“问题党员”的转变,是苏州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典型缩影。
【制度解读】
教育在先、处理在后,信服在前、手续在后,处置一个、警醒一片,这是苏州循序渐进推进试点工作的思想基础。“要深化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试点,建立健全党员队伍纯洁机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去年底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苏州开展党员“出口”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苏州至今已开展三批试点工作,全市约六分之一的党组织和党员参加了试点工作。在畅通党员队伍“出口”中,我市强化过程控制,形成了全面梳理党员队伍状况、深入细致排查、组织开展纪律教育、拟定报批处置方案、组织开展处置、材料归档总结完善等六步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理有据合规。
同时,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的关键,健全完善了不合格党员处置的工作规范。以党内不同时期关于党员管理工作的各类规定和现有党内规范为框架,制定了包括联系不上的党员、有不合格行为表现或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党员、出国(境)党员等4类12种不同情形党员的处理(管理)规范,形成了涵盖各种类型的党员队伍“出口”工作细则。
在试点过程中,市委组织部及时编印下发工作手册。一位乡镇组织干事表示,处置工作业务性强,“上手”难,政策理解不透就容易定性错误。工作手册对各类处置对象的处置步骤、要求进行了细分,方便学习掌握,确保了工作的规范、严谨、不出纰漏。
苏州的实践证明,循序推进、逐步扩大的党员“出口”试点工作成为了不断统一党组织、党员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成为了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深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