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央媒体及省内众多媒体在《最美基层干部》栏目,对张家港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的先进事迹作集中报道。这一密集宣传,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基层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以吴栋材为榜样,瞄准“最美”、力争“最美”,努力为江苏“两个率先”贡献智慧和力量,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声。
大力度集中报道为基层干部上了生动一课
从4月11日起,中央新闻媒体及所属网站,对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形成了强势宣传效果。
新华社连续两天播发了介绍吴栋材的人物通讯,全国各地主要党报纷纷予以转载。4月11日的《善用政策铺就致富路——记追逐共富梦的村书记吴栋材》,生动地展示了吴栋材用35年时间将一个滩涂小村,打造成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4月12日的《用公心赢民心——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的治村之道》,则聚焦了吴栋材的“治村观”:治理村庄更多的是靠公心,要处处为村民着想,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大计着想。
4月12日和4月13日,人民日报分上下篇刊载了通讯《追梦农村现代化》和《吴栋材的“刚”与“柔”》。上篇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吴栋材怀着朴素的信念,坚持30多年不懈发展,将一个围垦而成的“滩涂村”变成了苏南新农村的典范;下篇以吴栋材身边人的视角,揭示出吴栋材这个农村带头人身上体现的刚柔并济的精神特质。报道还配发评论《信念的力量》,指出:“个人信念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才有力量。”
4月11日和1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连续播发介绍吴栋材事迹的报道并连续配发短评,指出:“吴栋材的理念和实践,对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是一种宝贵的启示。”
光明日报的两篇报道《“让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和《“城里没有的,我们农村也要有”》为读者还原了吴栋材广阔的发展视野和前瞻性的改革思路,并称赞“77岁的吴栋材为所有的基层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
作为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最美基层干部”专栏,分别以《倾心描绘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一心只为村民的“幸福梦”》为题,分上下两篇,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吴栋材的先进事迹,并配发评论,号召全省广大基层干部,“要像吴栋材那样,敢负责,能担当,胸怀百姓,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两个率先’这栋大厦的坚强基石。”
老典型历久弥新激发新的精神动力
4月11晚,记者来到永联村永联小镇广场,这里早已挤满了人,村民们得知《新闻联播》要报道“老吴书记”的事迹,早早就聚到这里,从电子大屏幕上收看节目。“看到我们老吴书记上了《新闻联播》,我感到非常骄傲,有这样一位好书记带领,真是我们村民的幸福!”村民郑丽芳自豪地说,报道让大家不仅对老吴书记更加敬佩,也对永联村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芳说,这次将吴栋材同志作为“最美基层干部”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既是对吴栋材长期扎根基层农村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张家港现代化建设的巨大鼓舞。相关宣传报道为张家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增强发展信心、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了新的动力。
“吴栋材同志是一位历久弥新的老典型,他的事迹可敬可学。”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孙艺兵说,此次中央和省主流媒体集中报道,让吴栋材这个典型走出张家港、走出苏州乃至走出江苏,其榜样力量也会愈发凸显。
“中国梦”呼唤更多“吴栋材式”基层干部
这几天,随着一篇篇吴栋材同志先进事迹报道的推出,在我省各地基层干部中掀起了一轮学习热潮。
“这两天报纸上、电视上有关吴栋材的报道,我一篇都没落下,越看越感动。”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村支书朱林,对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一直很关注。他说,“吴栋材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值得我们基层干部好好学学。如果没有与老百姓的深厚感情,是坚持不了这么多年扎根农村的,也干不成这么大的事!”他感慨地说。
吴栋材在工业强村的同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引起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党委书记丁雪其的极大兴趣。他说,作为基层干部,就要像吴栋材那样,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但具体的办法要因地制宜。他说,“在现有基础上,我们要学习永联村搞农耕文化园的做法,注重挖掘文化内涵,让每一位来到祁巷的游客流连忘返。”
“吴栋材是一名好书记,也是一位实干家,更是一个‘造梦人’。看完报道,我不仅收获了感动,也急切地想把一些学得的好做法运用到工作中去。”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副乡长王勋告诉记者:“吴栋材善于联系实际并创新思考,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这对基层干部如何开展工作启发很多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