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纪实
“自从经济园区内有了党员服务点,现在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了,朋友也多了。”在上海浦东经济园区的一个党员服务站,记者见到了正在看书的张炜,他刚从大学毕业进入外企工作,现在已是党员服务站的常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落户非公企业,如何让这些流动党员找到“家”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
上海近些年的实践为这个问题交了一份近乎满分的答卷。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委组织部获悉,至2006年底,全市50人以上新经济组织达标率98.3%,100人以上新经济组织达标率97.5%;20人以上新社会组织达标率99%,50人以上新社会组织达标率98.8%。“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12082个,党员共计17.6万人。中组部提出的用五年时间“在非公有制企业中50人以上的要有党员,100人以上的要建立党组织”的工作要求,该市已提前两年实现;同时,按时完成了本市2004年提出的力争三年基本完成“双达标”的目标任务。
“体内”“体外”并举——纳入区域性大党建范畴
“‘两新’组织与社区联系紧密,根据此特点,我们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依托社区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上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体内”“体外”并举的方式,即一方面要求基层党组织坚持以属地化管理为主,辅以属资、属条、属业等多种方法,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形成以社区为载体,“两新”组织集聚的楼、区、园为重点,社区各方合力推进“双达标”工作的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求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税务、工商、社保、民政等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参与“双达标”工作,各级党组织在实施过程中按照网格划分党建工作责任区,通过抓信息采集和动态管理,明确“双达标”工作的目标对象。
如今,上海已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经济园区)——居民区(村)这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网络。“体内”“体外”并举建立党组织,以区域性横向管理为主要模式,有效改变了单位为主要单元、按照体制内党组织垂直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广泛吸纳分布在不同经济组织、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浦东新区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桃浦镇居住着5万外来务工人员,在镇工业联合党委指导下,有条件的非公企业相继成立了独立党组织;企业规模小、党员人数少,没有建独立党组织条件的,则把支部建在工业小区、建在市场。
抓重点破难点——创新党的活动方式
嘉定区南翔镇的流动党员学堂被当地非公企业党员亲切地称为蓄存党员的“蓄水池”、提高流动党员思想认识的“加油站”,这个流动党员课堂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使党员们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各街道、乡镇,类似于这样的党员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相关部门分别就“双达标”企业情况的分类、工作目标数的锁定、党组织关系接转、发展党员工作、党建工作的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问题,多次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形成指导性工作意见。在此基础上,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社区(街道)进行“双达标”工作试点,通过试点经验指导面上工作。重点加强有影响、规模大的著名企业的“双达标”工作,先后在杜邦、百盛、波特曼、普华永道等外资企业建立党组织。初步形成区县、街道(镇)财政列支、上缴党费返还、企业行政支持、党群活动联动等经费保障体系。
“我们现在可依据自身需求和兴趣,有选择地跨单位、跨区域参加专题报告、网上讨论、学习研讨、参观交流等不同形式的主题组织生活。”在虹口区一商务楼内,记者看到这些身处写字楼内的党员正熟练运用网络和现代通信工具,探索网上学习交流、网上过党的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打破原先党员组织生活相对静态封闭的形式,探索推行开放式主题组织生活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开展多项适应“两新”人士要求的组织活动,如楼宇运动会、企业家沙龙、青年联谊活动等。
强队伍稳基础——拓宽党务干部资源渠道
“两新”党建,呼唤“有人办事,办得好事”。各级党组织努力拓宽“两新”组织党务干部来源渠道,树立“党务工作者也是人才”的观念,创新干部招聘、培养和管理机制。
浦东新区率先采取出资购买党务岗位,实行社会化配置党务人才,契约化管理干部,为新经济组织建立“职业化”党务干部任用机制。各区县普遍为每个街道配备了一名专职党委副书记,1—2名专职党务干部,招聘1—2名兼职党务干部,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2005年6月,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在全市范围内,集中招聘了近500名专职党群工作者,目前全市共有专职党群工作者1100多名。通过实施“班长工程”,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了一支职业化的党群专职工作者队伍和一支党建志愿者队伍,夯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基础。同时,依托各级党校开展不同类型的“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能力。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目前正在各区县逐级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