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健全完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前不久,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市以一定区域为党建工作单位,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合理布局党建工作平台,整合使用党建资源阵地,统筹推进区域内农村、社区、机关、学校、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力争三年内全面构建起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区域党建工作站为依托,以条块共融、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服务共担为主要内容,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推进“第二个率先”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高水平推进,怎样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怎样打破党建工作城乡、条块、职能的界限,用整体思维、系统观点、开放理念去探索更加有效的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共享?
破解难题要靠闯、靠试。目前苏州高新区正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实施深化区域化党建工程,希望寄予此,从格局和体制层面将基层党建推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新阶段,锻造区域化党建新格局。苏州高新区的做法可圈可点。
模式创新 大区域、大党建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现场镜头】
高新区狮山街道狮山社区,在这个面积只有3.52平方公里的社区内,聚集着大型企事业单位二百多家。在以前,驻区单位与一墙之隔的社区“老死不相往来”;现如今,社区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小社区”撬动“大单位”,让驻区单位与社区居民互助互赢。
【路径解读】
这绝非高新区在创新组织模式上的小小变革,其凸显出高新区在基层党建的“嬗变”。社会的深刻转型,直接导致原来被单位所分割的社会空间发生了“溢出”,产生了新的社会空间,出现了大量规模小、流动快、分布散、变化大的“两新”组织以及流动性显著增强的“社会人”。怎么办?变是不变的真理,以区域化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提升区域党组织龙头地位。高新区在区级层面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块”上党建资源及群团组织等资源形成区域化党建合力。建立行政党组织、区域化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工作例会制度,加强工作协调,加大地区资源整合力度。
———在“区域共建”中推进机关和村(社区)共建。截至目前,推动27个区级机关党组织与区内34个行政村、47个社区开展结对共建。
———高新区在农民动迁安置小区较为集中的镇(街道)设立副乡(镇)级建制的社区党的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管理、协调辖区内社区党组织各项工作。
———高新区在非公企业数量较多的镇(街道),以工业园、工业区、社区为单位进行分片划区,在镇(街道)非公委下增设40多个非公党建工作站;并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在工业园、商务楼宇中按照“1+N”模式组建“区域化”非公党组织。
高新区这种立足于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建立起来的纵横结合的党建组织体系,将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联系松散的党组织联结为一个紧密的党建共同体。
当今社会正面临深刻转型,呼唤社会管理创新。高新区区域化党建使服务体系量化,服务力量下移,为健全党内服务体系和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网格化的组织基础。
城乡一体、网格分布、条块结合,目前高新区生动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已经形成。
载体创新 多方共赢 凝心聚力开创新局面
【现场镜头】
去年6月,高新区狮山街道将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划分为4个片区,并以社区为单位分设8个非公党建工作指导站,利用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场地宽敞、设施齐全的优势,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为中轴,360度辐射覆盖周边非公企业,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服务非公企业党员的“近距离服务圈”。同年9月,高新区在全区部署开展社区党建“示范引领、优势帮带”非公经济党建“三联三助”活动,通过“联网强管理,帮助健全组织管理网络”、“联动抓业务,帮助提升党建业务水平”、“联建搞活动,帮助构建实践活动载体”,搭建了“开放式、共享式、联动式”的区域化党建新平台。
【路径解读】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区域化党建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有效整合党建资源,达到“1+1>2”的效果,能实现党建工作的规模效应。要做到上述这些,既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做支撑。
这个“硬件”就是党员服务中心建设。高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党员服务中心,目前共建成各类党员服务中心(站)103个,新建的党员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普遍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党员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
促进党员服务中心“数字化”。建立成员单位党组织信息库、活动信息库,完善活动组织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构建以社区党委、非公党建工作站等综合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性党建活动平台和综合性信息发布平台。
完善共建工作保障机制。高新区在每个社区非公党建工作站都配备了站长和工作人员,给予启动资金2万元,按人均200元的标准划拨非公党员专项活动经费; 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
为更加促进高新区非公经济党建的跨越发展,高新区还发动千名社区党务骨干联系服务千名非公党组织书记,构筑非公党务人才“输送带”。
打造区域化党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组织功能发挥最大化、党员教育管理效果最佳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而这些高新区都一一做到:党员服务中心,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打造区域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 建立有区域特色的枢纽型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组织的服务融入到各类组织、社会成员中,力求做到“快速反应、便捷操作、高效运行”,进而合理扩大管理幅度,科学减少管理环节,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扁平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服务民生 区域化党建更贴社会管理创新
【现场镜头】
苏州市东琳五金有限公司的业主俞国东喜不自禁,“在横塘建材商圈的发展升级进程中,高新区装饰材料商会党支部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成‘共建单位’。我们公司在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师生的帮助下,建立了苏州市东琳五金网站,自己的淘宝网店也已开张,这为我们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开辟了新的模式。”
【路径解读】
社会管理创新是篇大文章,民生是关键。
服务为本、统筹融合、共建共治、共享共荣。
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身影必不可少。亮出身份,亮出形象,让更多的“单位人”走出单位,在社区服务之中培养锻炼成为更有价值的“社会人”。
近日,狮山街道辖区内一位张好婆生病了,需要志愿者照顾。信息在社区网上一发布,一名机关党员志愿者很快主动上门。“党员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狮山区域的品牌特色。
何山社区设立了志愿者“名片墙”,将辖区内各单位72名志愿者信息公开上墙,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电器维修、作业辅导、心理咨询、义务调解等各类“自助式志愿服务”。
万枫社区创新志愿者管理新机制,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卡”制度,建立起志愿者活动记录簿,以积分卡作为各类表彰、奖励等活动的主要参考依据,开启了“志愿服务为社区,社区帮你解烦忧”的新模式。
苏州高新国际汽车城副总经理朱喜平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汽车城一4S店要开新车发布会,急于竖一块广告牌,可是城管不允许。枫桥街道非公委汽车城工作站知道后,找相关部门协调后,利用汽车城自己的广告牌做了一个新车发布广告,这4S店业主连连说:‘感谢,感谢,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高新区区域化党建形成的是合力,放大的是党建工作效应,以区域化党建为“核”,促使其产生“聚变效应”,高新区区域化党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