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张家港市级机关干部定期下基层活动综述
来源: 《苏州日报》2013年2月4日03版       发布时间:2013-02-04 10:04
  “机关人员下基层,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身入’,而是饱含感情和责任的‘心入’。”不久前,作为张家港市级机关首批下基层干部的一员,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年轻干部李云雷结束了在杨舍镇河北村的定期实践锻炼,回顾其间的点点滴滴,他感触地说。
  从“身”到“心”的转变,是机关干部与群众情感的升华,也是张家港市开展机关干部定期下基层活动的初衷。
  机关干部下基层是一次“赶考”
  去年4月,在推进落实“三解三促”活动中,张家港市委创新提出,每个机关部门根据编制数至少选派2名干部,利用周五、周六定期到基层实践锻炼,每半年一轮换。根据部署,张家港市94个机关单位的282名中层、优秀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作为第一批下基层干部被派往其单位主要领导挂钩联系的行政村、区域联合党委办公室和各镇(区)规模社区等145个基层实践锻炼点位。
  对于机关下基层活动,相关部门将其比作是去“赶考”,“离开基层时,老百姓是竖大拇指,还是小拇指,就是干部下基层的分数。”先来看看首批282名下基层干部交出的“成绩单”:共走访群众3318户、走访企业1145家、撰写民情日记3385篇、撰写心得体会文章720篇、提出工作意见建议534个、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910个。
  这组简单的数据背后,是下基层干部围绕现代化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等进行的研究思考;是与村民对话“城乡一体和幸福”、与新市民交谈“同城化待遇和奋斗”、与农民工子女交流“成长的困惑和未来”的真情流露;是充分利用岗位优势、专业技能和个人特长,为基层争取发展政策、发展项目和发展资源的紧迫心情。
  “六个一”框出下基层应考提纲
  下基层不是一场“真人秀”。张家港特地制定了“六个一”要求:即宣传一批政策措施、了解一手社情民意、参加一线实体工作、开展一项重点调研、解决一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工作建议。这被组织部门称作是“应考提纲”。虽然已回到机关,但李云雷每天仍然会到“张家港金塘论坛”网站报到,他同时还是网站“文苑走笔”的版主。这个网站就是他和同事蔡磊在下基层期间,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杨舍镇塘市街道办事处、河北村的相关负责人一起筹划建起的居民交流平台。“一个虚拟的平台,成了反映群众诉求的民意直通车,有效提升了基层创新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该村负责人钱旻说。
  同样,张家港市委办下基层干部张成兵、余涛和王巍在实践锻炼结束时,结合在基层所看、所想、所悟,写出了《杨舍镇黎明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当地负责人认为,“调研报告详细地反映了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非常有参考价值。”张家港市委党校工作人员朱丽霞和赵彬撰写的《保护开发金村村的可行性调研报告》,助推了古村保护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对照“应考提纲”,下基层干部各显神通,拿出了一个个“金点子”,赢得了基层的认可。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在下基层干部写的4000多篇民情日记和体会文章中,记者发现,发生在村、社区的一些琐碎之事成为机关干部的学习案例。
  沙洲工学院的辅导员黄辉下基层到旺西村报到的第一天,就感觉到村干部的不易:早上7点半开始上班,每个人都要加班到21点30分,并且每天如此,还没有双休日、节假日。一直认为工作辛苦的黄辉当天就以《与村干部的差距》为题写下了体会。他说,“村干部说,村民一般起得比较早,有事就会到村里找干部,他们之所以这样起早摸黑,是为了随时满足村民的需求。”他还说,“与村干部相比,我觉得我的这些劳累根本不算什么。”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在一本本民情日记中,不乏下基层干部在平常事例中收获到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