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各种联合体、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应运而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建立经济组织2200余个。其中,1906个成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与村级党组织实行了联姻,形成了“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联合体”、“支部+产业”的设置新模式,为村域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设置新模式的全市各村级党组织近年来平均每年共增加收益2.68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20元。
积极探索,适时调整村级党组织设置思路。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两免三补”政策后,农村经济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特别是撤乡并村后,哈尔滨市行政村由原来的3600余个撤并为1882个,使村级党组织开展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生产联合、经营联合、股份合作等农村新经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农民党员的活动越来越突破了村域的范围,增加了党员管理的难度。对此,哈尔滨市积极调整村级党组织设置思路,大胆探索实践,坚持“经济组织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原则,把“农民得实惠”贯穿始终,把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结合实际推行了“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联合体”、“支部+产业”等村级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把党的组织建立在项目和产业上,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
稳步推进,构建村级党组织设置的新框架。村级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是根据联合体、协会、产业、合作社中党员的分布,以及村级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等情况,按照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的原则,对有3名和3名以上党员的经济组织成立党小组;对党员数量在3名以下的经济组织,通过发展新党员在具备条件后再成立党小组,或由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带头组建经济组织,把党组织与经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让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设置的新框架主要形式是:依托专业基地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立足产业链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党员特点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
互促互助,村级党组织设置新模式焕发出蓬勃生机。村级党组织通过“支部+联合体”、“支部+协会”、“支部+产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开展工作,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使党的基层工作与农村产业互促互动,提供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依半县95个协会带动5000余户农民会员增收致富,年创产值7000余万元。延寿县各类经济联合体年创产值8000余万元。宾县仅劳务输出,各党支部就每年合计创收150万元。
(2005年10月 组织人事报第 138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