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不仅表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不可动摇。建设生态文明事关全局、事关民生、事关未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令人振奋,同时我们也感到责任重大。
近年来,吴江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成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实施环保优先战略,努力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2004年吴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功后,吴江围绕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秀的目标,自加压力,主动作为,于2005年提出争创国家生态市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2011年7月,吴江正式成为了国家生态市,并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目前,吴江正在按照既定目标,恪守环境保护职责,狠抓污染治理,竭尽心智开展环境建设,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努力提升区域环境整体质量。
一、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2012年吴江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吴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六大体系、重点推进十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打造20个生态文明建设亮点工程,目前20个亮点工程正有序推进。农村生态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全区7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连续3年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
二、致力于减排倒逼机制,推动转型升级。严格环境准入把关,提倡绿色招商和链式发展,引进项目环保提前介入,坚决禁止高能耗、重污染项目进入。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循环经济试点、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予以奖励。吴江、汾湖两个开发区分别建成和正在建设省级生态园区。国内最大袋式除尘设备专业制造企业之一的科林集团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深入实施科技减排,每年2000万元减排专项资金奖励给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企业。
三、致力于铁腕整治污染,改善环境民生。坚定不移地治理水环境,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保持环保高压态势。重点组织开展“五铁一号”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及双百日环保执法行动,出重拳、用重典打击印染、喷织、小化工等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与浙江秀洲区开展联合执法工作,签订了《吴江市、秀洲区省级边界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的意见》,及时有效处置跨界环境污染纠纷。截至目前,吴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3个小康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江浙交界断面水质继续保持稳定。
通过这几年努力,我区生态环保工作跨出了较大步伐,但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由于人口密度高、工业企业多、农业管理粗放、机动车急剧增加等多种因素,我区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生活污染负荷仍呈上升态势,生态环保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环境保护现状与群众切身感受和期待相比,与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永续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关于推进吴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力开展好生态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湖荡湿地保护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要率先建设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工程,使之成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工程,为后续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推广的成功范本。
一、努力构建以完善政策为重要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建立综合推进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构,形成市镇(区)分级负责、部门协作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健全多元投入制度,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强化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主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和生态建设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激励约束力度,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继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完善信贷评估制度,把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银行信贷评估重要依据,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建立宣传教育制度,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培训重要内容,开展全民、全企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培育壮大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二、努力构建以节约友好为根本特征的生态环境文明体系。继续开展好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全区饮用水安全。强化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交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十二五’蓝天工程”。连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深入实施河道整治、清淤、畅流工程,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吴江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湖荡重要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壤污染控制。
三、努力构建科学合理为有力支撑的生态产业文明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稳定一产、优化二产、强化三产”为总体思路,对城乡发展方向进行分类管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4+4+1”产业体系,建立污染企业退出机制,扎实开展好化工企业“关、停、并、转”整治,对传统纺织印染企业进行提档升级。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完成一批重点节能、循环经济项目和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和科普旅游为主导,引导和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从宏观层次上实现产业的效益化、生态化和绿色化。
四、努力构建以乐居乐业为共同目标的生态人居文明体系。以建设现代化风景优美江南水乡城市为目标,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与景观结构建设,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广环保绿色建材,开展人口环境优化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计划推进绿地景观、交通主干道绿化建设工程,构建稳定的生态园林体系。实施机动车尾气达标工程,促进出租车、公交车清洁能源优先发展。逐步推广城市公共自行车覆盖面,在机关开展“无车日”活动,提倡绿色、低碳出行方式。通过绿色社区、和谐社区、安静社区、环境友好企业、生态村、文明村等创建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