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具有“二次转移”的条件,通过“二次转移”,使企业掌握“微笑曲线”上部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核心业务等高端环节,在价值链上具有话语权、定价权,在产业链上成为链主,同时还能使苏州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仔细体会,颇感内涵深刻: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甚至完善体制机制以及城乡一体化联系起来,真正将“转变”看作是一种生产“方式”转变,而不是简单的“生产”方式转变。前者是一种整体性的转变或广泛联系中的结构性调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创新联系起来,与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与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等联系起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等,则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说到底,十八大是从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更宽视角来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
苏州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由于地处沿海,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诸多优势。但制造业,特别是处在价值链末端、产业链底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整体占比仍不小。从国际经验看,在二元结构转化中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虽然是一种必然阶段,但只有及时地向资本、技术知识型转变,才有出路。
近年来,苏州为这种转变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按照苏州“十二五”发展纲要目标,这种转变的任务仍很艰巨。艰巨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转型升级思路和路径已经遇到“瓶颈”,需要进行创新才能进一步加大转变力度,加快转变进程。因此,需要我们重点针对低端制造业,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路径等实现深度转型升级。
首先是创新理念。所谓创新理念是指将“转变”看作是一种生产“方式”转变,而不是简单的“生产”方式转变。单独地看一个企业或一种产品的升级,主要涉及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但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还要涉及企业和产品以外如产业、行业、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甚至人文和道德等。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生产方式”,从“方式”角度有利于整体性转型升级和深度转型升级。
其次是创新思路。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但从生产方式角度进行整体性转型升级要跳出企业和产品的圈子,创造外围条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种外围条件起码有两个重要内容。
一是利用十八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主动地将较为低端性的制造业生产环节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国家梯次转移。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通过产品内分工,将处在“微笑曲线”上部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高端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将处在底部的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现了“一次转移”。而当转移地以低端制造业为基础,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高端环节延伸,从而形成具有自主品牌或专业生产规模的产品生产链,然后将这种生产链中的底部生产制造环节、专业规模生产中剥离出来的非核心业务等向欠发达地区甚至不发达国家转移,称之为“二次转移”。“二次转移”既是规避如成本上升和资源匮乏的措施,也能对企业转型升级产生推力和拉力。苏州具有“二次转移”的条件,通过“二次转移”,使企业掌握“微笑曲线”上部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核心业务等高端环节,在价值链上具有话语权、定价权,在产业链上成为链主,同时还能使苏州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二是建设产业链体系。当今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从企业内部转到了企业外部,主要是企业集聚使产业、行业产生的外部溢出效应所致,产业链是产生这种溢出效应的主要载体,建设产业链体系有利于企业利用集聚产生的溢出效应加快转型升级。
最后是创新路径。低端制造被认为进入壁垒低、生产条件简陋、缺乏技术含量,而且大多是代工,但低端制造也有品牌商关系、代工经验和生产条件,有些企业还有一定的销售经验和客户关系,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进行转型升级。例如利用品牌商的专有技术进行具有相同工艺或技术的其他产品开发,在不受正式协议约束条件下使完成自主研发具有一定可能。借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通过利用代工渠道,进行营销模式创新,培育品牌,也可以实现升级。通过鼓励企业做大做专代工制造,发展成专业代工商,以及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等,同样能使企业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这些转型升级路径,更适合苏州企业的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