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正文
“五力”并举勇攀现代化新高峰——“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来源:
《苏州日报》2012年12月1日03版
发布时间:2012-12-01 09:23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有快速启动的“爆发力”,应对环境变化的“应变力”;更需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协同力”,可持续发展的“续航力”,持续繁荣的“品牌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继续引领苏南发展、示范江苏发展、贡献全国发展、提升国际影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基层经验、示范样板,是时代赋予苏州的历史使命。
苏州发展历经风雨,成就突出,龙头示范与拉动效应突出。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以农工一体、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重要特点和目标的“苏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与“苏南模式”一脉相承,以共同发展为精神底蕴,以国际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强市场与强政府并存等为特点的“新苏南模式”在探索中形成。近年来,以转型升级、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为契机,苏州践行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全面推进,“苏南模式”实现新转型,“苏州探索”不断完善、趋于成熟。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苏州已成功实现四大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封闭自足为主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型,粗放增长向科学发展的转型。成功实现五大跨越:从典型的消费城市成为全国的经济大市;从传统工业为主走向现代制造业大市;从区域经济相对封闭走向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 从满足温饱走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全面小康。在此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实践者、探路者,苏州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及其新阶段,“苏州探索”的核心意义,在于实践性、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在一个资源相对有限、人口相对众多、基础相对薄弱、区位相对边缘的地区建构兼备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与区域特点,自我发展与共同繁荣统一的小康社会与现代化。苏州探索及其成功经验,为我省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来源、鲜活素材、生动示范。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基本现代化的伟大新征程。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有快速启动的“爆发力”,应对环境变化的“应变力”;更需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协同力”,可持续发展的“续航力”,持续繁荣的“品牌力”。苏州以其卓越的成就显示了自身快速崛起的强劲“爆发力”,及时应对金融危机等复杂局面的快速“应变力”,兼顾区域及全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协同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续航力”,保障持续繁荣的“品牌力”。未来发展路漫漫,综合竞争日益激烈。继续全面推进并形成新的“爆发力”、“应变力”、“协同力”、“续航力”、“品牌力”,对苏州未来意义重大。
第一,“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发展不同于增长,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苏州探索的重要特点,也是苏州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繁华苏州、正义苏州、底蕴苏州、和谐苏州、美丽苏州有机统一、和谐推进,是苏州持续繁荣的“续航力”保障。
第二,“四化同创”创新发展。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战略支撑,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与环节。对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言,关键在于把创新融会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全过程,不断建构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实现创新驱动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创”的同频共振,对酝酿、积累面向未来的新“爆发力”至关重要。
第三,“三特共推”率先发展。特色是城市永续发展、持续繁荣的灵魂、品牌、价值依托。一个没有自身鲜明特点与特色的城市只能繁荣一时、昙花一现。特色是苏州探索的重要经验,也是未来苏州的不懈追求。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不断形成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区域特点深层契合的“三特共推”新态势,是苏州在发展中能够持续领先、永续繁荣的重要“品牌力”。
第四,“双发并重”共同发展。注重集体逻辑、共同发展,是苏州在古时圩田发展的时代就已生成了的科学理念。自我逻辑与集体逻辑相统一,是吴地文化的传统与底蕴; 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双发并重”,是苏州探索的重要特点、苏州精神的重要体现,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协同力”。
第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失去了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失去了应对发展风险、实现发展转型的核心“应变力”。以人为本,努力建设让苏州人民满意、让人民认可的现代化,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储备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提高苏州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具有基础意义。
回顾过去,苏州在创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对“什么是中国需要的现代化、如何基本实现现实化”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展望未来,苏州既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及更高水平现代化的“航天员”任务,也承担着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构成与基层路径的“潜水员”使命。有责任才有大发展,有担当才有大作为。引领苏南、示范江苏、贡献全国、影响世界,苏州发展任重而道远。
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继续引领苏南发展、示范江苏发展、贡献全国发展、提升国际影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基层经验、示范样板,是时代赋予苏州的历史使命。
苏州发展历经风雨,成就突出,龙头示范与拉动效应突出。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以农工一体、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重要特点和目标的“苏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与“苏南模式”一脉相承,以共同发展为精神底蕴,以国际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强市场与强政府并存等为特点的“新苏南模式”在探索中形成。近年来,以转型升级、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为契机,苏州践行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全面推进,“苏南模式”实现新转型,“苏州探索”不断完善、趋于成熟。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苏州已成功实现四大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封闭自足为主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型,粗放增长向科学发展的转型。成功实现五大跨越:从典型的消费城市成为全国的经济大市;从传统工业为主走向现代制造业大市;从区域经济相对封闭走向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 从满足温饱走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全面小康。在此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实践者、探路者,苏州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及其新阶段,“苏州探索”的核心意义,在于实践性、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在一个资源相对有限、人口相对众多、基础相对薄弱、区位相对边缘的地区建构兼备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与区域特点,自我发展与共同繁荣统一的小康社会与现代化。苏州探索及其成功经验,为我省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来源、鲜活素材、生动示范。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基本现代化的伟大新征程。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有快速启动的“爆发力”,应对环境变化的“应变力”;更需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协同力”,可持续发展的“续航力”,持续繁荣的“品牌力”。苏州以其卓越的成就显示了自身快速崛起的强劲“爆发力”,及时应对金融危机等复杂局面的快速“应变力”,兼顾区域及全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协同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续航力”,保障持续繁荣的“品牌力”。未来发展路漫漫,综合竞争日益激烈。继续全面推进并形成新的“爆发力”、“应变力”、“协同力”、“续航力”、“品牌力”,对苏州未来意义重大。
第一,“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发展不同于增长,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苏州探索的重要特点,也是苏州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繁华苏州、正义苏州、底蕴苏州、和谐苏州、美丽苏州有机统一、和谐推进,是苏州持续繁荣的“续航力”保障。
第二,“四化同创”创新发展。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战略支撑,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与环节。对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言,关键在于把创新融会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全过程,不断建构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实现创新驱动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创”的同频共振,对酝酿、积累面向未来的新“爆发力”至关重要。
第三,“三特共推”率先发展。特色是城市永续发展、持续繁荣的灵魂、品牌、价值依托。一个没有自身鲜明特点与特色的城市只能繁荣一时、昙花一现。特色是苏州探索的重要经验,也是未来苏州的不懈追求。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不断形成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区域特点深层契合的“三特共推”新态势,是苏州在发展中能够持续领先、永续繁荣的重要“品牌力”。
第四,“双发并重”共同发展。注重集体逻辑、共同发展,是苏州在古时圩田发展的时代就已生成了的科学理念。自我逻辑与集体逻辑相统一,是吴地文化的传统与底蕴; 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双发并重”,是苏州探索的重要特点、苏州精神的重要体现,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协同力”。
第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失去了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失去了应对发展风险、实现发展转型的核心“应变力”。以人为本,努力建设让苏州人民满意、让人民认可的现代化,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储备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提高苏州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具有基础意义。
回顾过去,苏州在创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对“什么是中国需要的现代化、如何基本实现现实化”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展望未来,苏州既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及更高水平现代化的“航天员”任务,也承担着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构成与基层路径的“潜水员”使命。有责任才有大发展,有担当才有大作为。引领苏南、示范江苏、贡献全国、影响世界,苏州发展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