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中更高崛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来源:
《苏州日报》2012年11月29日03版
发布时间:2012-11-29 08:35
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变化,苏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及时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三区三城”的全新战略目标,把城市建设目标与区域发展理念有机统一。目前的行政区划调整,只是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任重道远。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首要的任务和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认真总结苏州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迅速崛起的成绩和率先发展的经验,继续高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大旗,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三区三城”建设步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这番话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对于苏州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更具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指导性。
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之路,对于苏州深化和提升科学发展理念大有裨益。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凭藉其深厚的传统工业基础,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率先向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发起冲击,探索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为现代制造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继而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先着一鞭,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借船出海”到“三外齐上”再到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大规模引进国际资本以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苏州人的“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就是苏州这一时期发展的三大亮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幅度调整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布局,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和修复生态环境,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成功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苏州在快速发展的高平台上运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两个过剩”凸显、国家实施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地区高铁时代到来、同城化效应初显等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变化,苏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及时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三区三城”的全新战略目标,第一次把城市建设目标与区域发展理念有机统一。直面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加大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力度,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致力于优化城市形态布局、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和加大城乡一体化推进力度,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部分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拓展,中心城区形成完整统一的发展格局,由老城区、园区、高新区、滨湖新城和高铁新城构成的“一核四城”全新城市发展格局初见端倪。被苏州老百姓称之为“大城时代”和“太湖时代”,其实质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高速轨道交通为主要支撑,以区域化、网络状和生态型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已经初露头角。
科学发展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离不开科学发展。苏州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会,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把握住不断变化着的时空维度,不断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不断破解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行政区划调整,只是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任重道远。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发展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继续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继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多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政绩观;进一步深化规划、土地、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提升双向开放水平,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进一步强化经济国际化理念,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相信苏州的科学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苏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首要的任务和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认真总结苏州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迅速崛起的成绩和率先发展的经验,继续高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大旗,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三区三城”建设步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这番话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对于苏州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更具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指导性。
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之路,对于苏州深化和提升科学发展理念大有裨益。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凭藉其深厚的传统工业基础,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率先向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发起冲击,探索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为现代制造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继而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先着一鞭,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借船出海”到“三外齐上”再到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大规模引进国际资本以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苏州人的“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就是苏州这一时期发展的三大亮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幅度调整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布局,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致力于保护自然资源和修复生态环境,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成功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苏州在快速发展的高平台上运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两个过剩”凸显、国家实施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地区高铁时代到来、同城化效应初显等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变化,苏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及时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三区三城”的全新战略目标,第一次把城市建设目标与区域发展理念有机统一。直面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加大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力度,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致力于优化城市形态布局、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和加大城乡一体化推进力度,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部分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拓展,中心城区形成完整统一的发展格局,由老城区、园区、高新区、滨湖新城和高铁新城构成的“一核四城”全新城市发展格局初见端倪。被苏州老百姓称之为“大城时代”和“太湖时代”,其实质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高速轨道交通为主要支撑,以区域化、网络状和生态型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已经初露头角。
科学发展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离不开科学发展。苏州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会,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把握住不断变化着的时空维度,不断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不断破解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行政区划调整,只是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任重道远。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发展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继续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继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多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政绩观;进一步深化规划、土地、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提升双向开放水平,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进一步强化经济国际化理念,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相信苏州的科学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苏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