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创新:挺起民族脊梁——记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根良(上)
来源: 《苏州日报》2012年11月21日A01版       发布时间:2012-11-21 15:31
  编者按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企业引领一个产业。
  苏州城乡大地是弘扬“三创三先”江苏精神的主战场,优秀的共产党人走在第一排。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根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白手起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崔根良,以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带领亨通集团成长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同时,用他的实践诠释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诠释着奔向新世纪、创造新天地的豪迈气概,为江苏探新路、做示范,为全国作贡献。
  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新阶段,本报今起刊发崔根良事迹的系列报道,以激励全市人民不断创新、创业、创优,为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在创造出世界奇迹的同时,也锤炼出了一大批经济精英。
  这些经济精英,不但深谙市场经济竞争之道,而且胸怀报国使命感,不但善于经营、韬略娴熟,而且勇于创新、志向高远。崔根良就是这群经济精英中的佼佼者。
  从30多年前的一个空军地勤退伍的通信兵,到20多年前的一个线缆行业弄潮儿,再到如今国内线缆行业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崔根良始终以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激励自己,带领他的团队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创造出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奇迹。
  他信守产业报国理念,打破国外对中国光棒技术封锁,使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光棒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抢占行业制高点,支撑起了中国通信行业的“脊梁”。“脊梁”是中坚,是砥柱,是人的精神和志气。崔根良,他不仅仅是亨通人的脊梁。
  国脉为己任争锋话语权
  6亿元研发光棒占据世界技术顶峰
  肩负着企业家和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双重责任,崔根良常说,企业要发展,创新是灵魂,科技创新是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就是为国家增添实力。
  6年前,崔根良决心要上马光通信产业链上的最高端产品———光纤预制棒时就坚定地表示,上光棒,不仅事关亨通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未来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而宏大。
  光棒是光纤通信的核心技术产品,中国90%以上光棒一度依赖进口。正是这根“卡脖子”的棒,使中国广大光纤用户不得不承受高额的消费负担。
  在亨通光棒项目论证会上,专家院士们告诫崔根良:“国内从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光棒,国家花了不少钱,但最终还是没能拿下,什么时候能搞出来根本没底。亨通拿真金白银去研发,风险很大,没必要冒险!”
  崔根良没有却步,接连几个月带队到世界各地考察。他说:“光通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看人脸色谈何发展?中国没有光棒将危及光通信产业健康发展,这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立足。搞研发是有风险,但研发投入与亨通规模相比并不算多,即使不成也不伤元气。”
  2006年,崔根良力排众议,决定实施6亿元光棒研发项目。这时,无论研发设备、试验材料,还是工艺、路线、参数,国外对中国全部实行封锁,亨通只能从零开始。200多名研发人员,1500多个日日夜夜,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反复冲刺着世界通信技术的顶峰。
  终于,4年后的一个清晨,崔根良接到了来自车间的喜报。当他亲眼看到亨通研制的第一根光棒时,他只说了一句:“今天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正是崔根良的果断决策,使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封锁。
  此后,亨通相继完成了光棒产业化流程设备、制造工艺及软件控制的自主研发,从80毫米向120毫米、150毫米、180毫米、200毫米大口径及大长度预制棒及配套拉丝技术不断冲刺。目前,亨通光棒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成功实现了向高端产业的转型,为我国光通信发展赢得了主动权,使中国在全球光通信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从光纤、光棒全部依赖进口,到自主生产光纤,亨通将中国光纤市场的价格拉低了逾90%;随着光棒的研发成功,亨通再次将光纤价格拉低近40%,为中国百姓光纤到户创造了条件。
  如今,在亨通光通信产业园的光棒研制车间内,一根根三米多长、碗口粗的“玻璃棒”上,已被深深刻上了中国印记。2011年5月,省长李学勇在亨通考察时,称赞亨通是“江苏民营企业的骄傲”。
  锻造杀手锏智库全覆盖
  高科技产品“上天入地,钻山过海”
  回首亨通的发展之路,一条轨迹无比清晰,那就是科技创新贯穿始终。
  崔根良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数千家企业同质竞争,而且还要与世界级巨头展开搏击。在这种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要有杀手锏———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
  喜欢网上下载电影的人都知道,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普通五类电缆,传输频率为每秒100兆。由于网络中各种设备与关卡阻碍,真正能享受到的速度每秒只有5-10兆,下载一部600-700兆的电影需要近半小时。而亨通研发的七类电缆,传输速度是普通电缆的6倍,理想状态下,下载一部600兆的电影只需1秒钟。
  今年7月,解放军总装备部向亨通发来嘉奖令,表彰亨通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原来,在本次对接任务中,亨通为测控网点设计提供了多个系列的光缆、尾纤等光通信及电缆产品,为载人交会对接提供了安全、稳定、高效的通信保障。
  FTTH抗弯曲高强度单模光纤产业化项目填补国内空白;风能发电、核电等特种电缆技改项目得到中央资金资助;国内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超高压及海缆生产线建成……近年来,亨通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一大批高科技产品“上天入地,钻山过海”,应用到高铁线、高压输电网、石油平台、卫星发射基地、三峡大坝、首都大剧院等尖端领域和国家重点工程。“亨通目前已形成‘光棒———光纤———光缆———光器件’的完整产业链,并实现由单个产业链向多个相关产业链的转型发展,成为全系列线缆解决方案的全球线缆主力供应商。”亨通光电执行副总经理尹纪成说,这一切,与崔根良的创新战略密不可分。亨通在其他方面可以省,但科研投入一分也不能省。
  近年来,亨通先后组建了由两院院士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决策智囊团,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光电传输工程技术中心,并组建3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技术中心、6个研究生工作站;先后与上海电缆研究所、中国电子信息集团23所、中国电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一批高校在项目研发及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3.5%以上,每年设立科技人员经费超2000万元,三年累计获国家、省、市科技扶持资金1.7亿元;参与60多个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起草修订,是国际电信联盟光通信标准的制定者; 拥有授权专利460多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及重点产品110多项……
  求贤若渴视才如命
  “一亿元!这不是投入,这是信任”
“亨通人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出一流水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崔根良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他重才爱才。他认为,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比产品更重要。“要干成一份大事业,一定要有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亨通集团顾问李苏明的加盟,就是崔根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李苏明在亨通工作已14年,他原是上海电缆所研究员,国字号科研机构技术专家。认识崔根良,纯属偶然。
  1998年,崔根良带团赴日本购买设备,需要一个既懂专业又懂日语的专家随同翻译。经人推荐,李苏明与崔根良见了面。
  在日本期间,李苏明发现崔根良对专业知识非常熟悉,两人因此经常攀谈,结下了友谊。此后,在与日方公司谈判的过程中,李苏明放开胆子讨价还价,并运用专业知识迫使日方让步,为亨通争取了很多优惠。崔根良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回国后,李苏明还把上海业内的一些信息告诉崔根良,并对亨通在上海的发展设想提出了建议。崔根良见李苏明是个难得的人才,便诚邀其加盟,并拿出1亿元请李苏明主持创办上海亨通公司。
  1亿元!李苏明傻了,“崔根良居然这么看重自己。1亿元!这不是投入,这是信任。”
  1999年,李苏明加盟亨通。亨通也第一次走出七都,迈出向全国布局的第一步。
  现任亨通高压公司副总经理的李自为,至今也无法忘记,1994年,他作为亨通最早一批大学生加盟的时候,崔根良对大学生的珍惜与重视。“当时,我在厂里负责设备安装和维护。有一次,专家组来厂里实施一项重要的技术认证。隔夜,却因为操作失误,我烧坏了自己刚修好的设备电路板,以致影响了第二天的专家组验收。”李自为说,正当他内疚自责,准备卷铺盖走人时,是崔根良极力挽留了他。“当时,我感动得想哭。”
  崔根良制订“引得进、留得住、育得出、用得好”的用人方针,以“打造一代比一代强”的团队为目标,一个个网罗线缆世界里的精英。他提出“以用为本”、“有作为就有地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理念,推行岗位竞聘制、述职评议制等优胜劣汰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崔根良就是这样求贤若渴、视才如命,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发现人才、搜揽人才。从拥有第一个本科生、第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到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总工、第一个教授级高工、第一个MBA、第一个海归,再到汇聚行业内诸多重量级人物,无不凝聚着崔根良的心血。
  如今,在亨通人才队伍中,中高级职称人数已超300人,硕博士学历的突破100人,还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部级工人发明家、劳动模范等顶尖人才3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