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五大能力建设”要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扎扎实实地抓好五项工作,强势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为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目标提供组织保证。
以强化培训教育推进干部理论武装和知识提升
以培养一大批具有新型发展观和发展能力的领导干部为目标,提高培训组织程度,推动扬州领导干部能力建设走上“快车道”。一是突出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作为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重点办好春、秋两季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县(市、区)乡局级干部培训班、市直机关科级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7个主体班次,使理论武装达到新的层次。二是提升知识层次。依托高校资源,建立干部学历教育基地。三是加快知识更新。围绕扬州沿江大开发和外向型经济大发展的要求,举办《走向“长江时代”》主题系列高层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扬州,实行每月一讲,传递先进理念,开阔思路和眼界。并在境外举办外经外贸实务知识培训班。四是加强基层干部培训。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富民优先的要求,对全市300个富民先行村党支部书记轮训一遍,进一步增强带头致富、带领民富的能力。适应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对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区主任轮训一遍,进一步提高管理社区、服务市民的能力。适应企业改制的要求,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创新管理、科学决策的能力。五是创新培训思路。把干部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察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
以实践锻炼提高干部的发展本领
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引导干部到经济建设一线增强本领。抽调一批市级机关处级和科级干部到工业园区和沿江开发第一线,组成专业招商引资小分队,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实行专职定向招商。二是组织干部走出去拓展思路。抽调县(市、区)委党政干部和100名乡镇党政正职到苏南和浙江的先进乡镇跟班学习数月,学习艰苦创业的精神,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三是鼓励干部下基层积累经验。把素质好、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到关键岗位、困难地区和复杂环境锻炼。抽调500名县(市、区)机关干部,到乡镇、园区、社区,围绕农民增收、园区发展和社区建设,开展工作。同时,抽调一批市级机关干部到基层工作,丰富经验,建功立业。
以交流换岗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
把适时交流换岗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逐步实现干部资源优化配置。一是突出重点对象。按照《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暂行规定》的要求,实施任职期限调整型交流。今年,采取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考核、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的办法,重点交流一批市级机关综合部门、关键岗位、45岁以下的中层干部。二是突出关键岗位。在基本实现干部任职回避型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培养性、轮岗型交流。三是突出制度保证。着重研究制定《干部交流轮岗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使干部交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各类人才找到最佳位置,使干部队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以优化结构提高班子的整体功能
坚持为发展配班子,不断提高整体功能。一是积极推进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年轻化、专业化进程。采取调配、公选等方式优先为市级机关党政工作部门、开发园区选配德才素质好、知识层次高、专业对口的年轻干部。制定非领导职务管理的实施细则,腾出位置,为年轻干部的及时上岗创造条件。二是优化县(市、区)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结合届中调整,进一步优化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的结构,重点补充熟悉外向型经济、城市规划及经营管理等专业型的领导人才,力争每个县(市、区)配备1名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副县(市、区)长。三是组织公推公选。面向社会公推公选20名能力强、知识层次高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在各县(市、区)全面推行试点工作,拿出部分乡镇党政正职、县直机关部门负责人等岗位进行公推公选,并逐步扩大范围,使公推公选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四是抓紧后备干部人才储备。还要强化考核体系和机制,推进干部能力建设。(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
(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