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这个关键词让人耳熟能详;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这个关键词令人信心满怀——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连日来在十八大江苏代表团中激起了共鸣。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历史站在了新的发展节点上!面对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面对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面对更加完善的发展布局、面对更为重要的区域责任,江苏的代表们进一步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代表们坚信,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江苏一定能推动“两个率先”不断取得新成效。
理论更完善——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在连续几天的讨论中,无论是着墨于宏观还是落笔于微观,几乎所有代表都谈到了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年前,中国经济总量为10.9万亿元,占全球4.4%;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迅速提升至47万亿元,占全球10.4%;年均增速达10.5%。外贸进口、出口均占全球十分之一,成为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居民储蓄、城乡人均收入等指标同步快速增长……”中科院南京分院党组书记张兴中代表列举的这一串数字,令人信服。
回眸一看更精彩。“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这些共同见证的成就,让人备感振奋。
成就的取得,源于艰辛的付出和努力;成就的背后,则是发展观的不断深化和引领。
常熟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代表说,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各地包括我们蒋巷村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指导。
这是一名普通基层干部的心声。
“渔民们的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到富有,从小船到大船到豪华住家船,从不识字苦到钱就行到重视孩子的教育,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年穿行于洪泽湖水面的“大湖鸿雁”唐真亚代表,在用稿纸写成的发言稿上,一字一句记录下了他每天目睹的新变化。
这是一名一线邮政职工的感受。
回顾十年,从“经济建设”到“改善民生”,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总量”到强调“人均”……这些表述方式的新变化,昭示了科学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记载下科学发展观走向深入的历史足迹。
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念创新牵动全局。新的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土地指标紧,环境容量小,上项目面临着不少制约。”镇江市委书记张敬华代表所说的,其实不仅仅是个例。
在过去十年中,江苏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经济总量达4.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0.3%。经济发展快,环境负荷重,走资源依赖型的路子不但难以持续,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影响社会和谐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的省份来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哪里?正如代表们所公认的,十年中,江苏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围绕中央对江苏“两个率先”的发展总定位,从提出“三发展”、“四优先”到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拓展原有的五大战略、确立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到全力实施转型升级等“八项工程”,科学发展的导向越来越鲜明,行动越来越自觉。
扬子石化总经理马秋林代表说,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对江苏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布局更全面——
“五位一体”首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报告》中一段满含深情的话语,会内会外引起了代表和干部群众的普遍关注。
泱泱大国的发展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新提法,美好的蓝图令人愈加憧憬。
正如参与起草十八大报告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他说,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
代表们在讨论中认为,“五位一体”建设,经济是基础,政治是方向,文化是物质丰富后的必然需求,社会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而最新列入的“生态文明建设”,则关系到整个生存环境、发展环境的未来。
张兴中代表建议,《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认为还要添上一条“土洁”。现在,有的地方土壤遭到污染,治理难度很大。只有清洁的土壤,才能生产出安全的食品。清洁安全的土地,和天蓝、地绿、水净一样重要。
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加强环保,特别是一些工业项目还不能做到无污染,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该向何处着力?
有的代表提出,必须坚持好江苏环保优先、规划先行的理念,严格按规划办事,做到环境生态适度超前和同步有效治理,努力实现发展的集约化、减排化和循环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镇江将通过生态立市推动社会转型。”张敬华代表说,镇江有山有水,光城区就有26个山头,最大的南山有18平方公里。为了保护好绿水青山,镇江将彻底关闭小化工,通过产业转型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省纪委副书记江里程代表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反腐倡廉建设道路,必须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固本意识和忠诚意识,通过扎实工作,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代表们说,腐败现象令群众深恶痛绝,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要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手法,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更重大——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继续走在前列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水平,从来都不是“齐步走”。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该扮演什么角色?《报告》特别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带给江苏代表更多的自豪与自信,同时也赋予了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代表说,《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江苏“两个率先”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比如,“中等收入陷阱”理论指出,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如果不能转变在低收入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其积累的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陷入陷阱,人均GDP难以达到1万美元的水平。目前,我国人均GDP刚好达到5000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率先发展,自然也意味着率先探索、率先破解难题。
洪银兴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防止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成为科学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他通过苏南“两个率先”的实践发现,这里正在率先实现的现代化已经并正在跨越这个陷阱。苏南的人均GDP已经过了1万美元大关。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质性内容具有这种功能:一是以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现代化目标体现以人为本,三是注重共同富裕,四是重视以人的现代化为内容的社会发展。
如何避免传统现代化路径所带来的差距拉大、矛盾积聚、环境污染、资源趋紧等弯路?
江苏的代表们在讨论中认为,关键要坚持科学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我们将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省长助理、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代表提出,江苏要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上探新路,确保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见实效,到“十二五”末培育百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千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改革上求突破,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代表说,华西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了为国家多缴税、为集体多积累、为村民职工多分配,做到了集体个人双富有。今后的华西,还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努力建成“南有钱庄、北有粮仓、中间天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