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王天琦赴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蹲点调研日记
来源: 《苏州日报》2012年11月1日A02版       发布时间:2012-11-01 08:51

  帮老农收了一回油菜籽
  5月29日 星期二 晴转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时节,正是夏粮抢收如火如荼的日子。
  一大早,我和两名工作人员赶到吴江汾湖,计划上午慰问贫困户,下午走访村民,到田头、灶头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上午的慰问很紧凑,几户人家要么是高龄无子女,要么是身患重病花费大,但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深,一是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二是对党委、政府很有感情,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仔细了解下来,这几户的住房相对都比较宽裕,除了自己居住一两间外,其他都对外出租,房租每年有一两千元收入,出租收入加政府的各种补助救济,生活还是比较稳定的,正应了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啊!
  按原计划,下午去收麦子,因为天气预报可能有雨,所以我们吃完中饭便早早地赶往镇里安排的地块。真是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子看上去比早晨来时又熟了许多。汾湖是苏州为数不多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科技种植基地,但即便如此,连片大面积的农田也不多,更多的还是厂房、住宅。走了一段路发现路边有一对老人家正在做农活,我临时决定改变计划,自己选择并确定走访计划更真实。
  停车进到地块,自我介绍身份并说明来意。老夫妻都已80多岁了,身体很硬朗,非常温和友善也非常淡定,虽然口音蛮重,但老人家普通话可以称得上很流畅了,真的很意外,可见苏州的开放度太高了,老人家和时代都是接轨的。
  他们收的是油菜籽,我们的到来使他们在雨前能否收完油菜籽的担心一扫而光。尽管我对农村生活不陌生,但收油菜籽却是首次。与他们一起抱秸秆,放在彩条布上用脚细心地踩开一个个饱满的籽荚,一边和老人家谈论着农村的生活,一边听着籽荚干坼发出连续不断的声音,让人心情舒畅。今年油菜长得特别旺,是五谷丰登的兆头。一个多小时,我们帮老人家把收来的秸秆堆好,菜籽用蛇皮袋装好,扛到马路边。实话讲,活儿还真不算轻,想想老人家平常还是蛮辛苦的。
  临别时候,老人家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孙女儿特别优秀,大学毕业,今年还考上了大学生村官呢———希望岂止在田野啊!

  保护开发黎里需警惕贪腐
  5月30日 星期三 阴有雨
  黎里是我这次汾湖蹲点中选定的一个点。早先因为爱国诗人柳亚子的缘故,对黎里略知一二。来到汾湖,得以深入了解古镇的前世今生,她不仅兼有江南古镇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正处在保护与开发的当口,已经拉开了全面改造的序幕。
  细雨蒙蒙中,我们走进了黎里。首先看到的是一条长长的河———市河,据说有3里长。似乎和苏州其他古镇的河汊不同,黎里的河笔直如线,古镇院落大多坐落在这条河的两边。
  和苏州其他古镇相比,我认为黎里最大的特色是弄堂,尤其是暗弄。鳞次栉比的宅院大都是明清两代的木结构两层楼房,深藏在弄堂之中。弄堂和街边铺面店堂相接相连,总共115条,有走马堂楼底的跨楼弄,有两弄紧依比翼的鸳鸯弄,还有弄内生弄的迷魂母子弄。我信步走入暗暗的彭家弄,随手推开侧门,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点缀着老树、芭蕉、山石的院子或天井映入眼帘,似一个精巧的园林。
  又是一对老人家,攀谈中得知他们已是90岁高龄,但面庞年轻,精神矍铄,正在准备午饭和糕点,老旧的彩电播放着节目,通过电视新闻,他们了解当下的很多大事,对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名字都很熟悉呢!老人家的房子是双层木质结构,楼梯逼仄,楼上地板凹凸,脚踩在上面吱嘎作响,却感到十分踏实。阴雨天光线晦暗,透过镂空的雕花窗棂,更显得迷离不定。在这样的弄堂,这样的旧楼,让人真有些恍惚,不知身处历史还是现实。
  告别老人家沿河行走,细细端详古镇建筑,风貌总体比较完整,但也有些现代建筑混杂其中,色调和尺度都显得不那么协调。一些沿街立面年久失修,斑驳陆离。必备的公共设施也显不足。尽管沐有历史的浓香,对于生活其中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来说,还是有很多现实的不便。黎里的开发,既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水乡风貌的必须,更是古镇改善民生的需要。
  对黎里开发的美好前景,我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生出两个担心。古朴自然的特色会不会在开发中消失?而开发建设会不会伴生贪渎?在蜕变重生的队列里,黎里走在江南古镇的后面,如果不能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也许就谈不上后发的种种优势。
  黎里的保护和开发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规划一定要反复论证,方案要做细,不能留败笔,然后咬定目标,一届一届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大成。古镇保护开发必须要有巨额投资作保证,因此往往会产生新的寻租机会,一定要预防在先,建立健全制度,防止贪污腐败行为。
  我相信基层同志的智慧,一定会做好这篇文章。我们也一定会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