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 > 基  石 > 正文
十年铸剑玉汝于成——吴江市博士后工作十周年回眸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2-10-25 20:16
  博士后是人才精英中的精英,博士后工作站也一直是吴江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阵地。
  吴江市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始于2002年,经过10年努力,已从首批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展到目前的21家,其中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分站达16家,累计招收博士后21名,承担科研项目近30项,多项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博士后工作站的专业领域也从最初的光电缆、丝绸纺织发展到目前的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高分子化学、电气设备、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吴江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成长,为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引进博士后进站工作,不仅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也使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一些技术人员从博士后的助手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海鹰介绍说,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密切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日益成为促进企业和院校全方位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吴江培养、吸引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申报“满堂红”
  资助很“给力”
  作为较早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县级市,可供吴江借鉴的经验不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企业负责人在外出参观考察‘先吃螃蟹’并‘尝到甜头’的企业后,也有些跃跃欲试。”王海鹰回忆说,“但真正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后,他们又普遍面临申报难、进站难等问题,可谓‘樱桃好吃树难栽’。”
  如何帮助企业成功申报,是做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根本落脚点。经过多年努力,吴江已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宝贵的申报经验,在2008年和2010年两个国家级申报年度中,吴江连续两次实现了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满堂红”,即连续两次申报成功率达100%,远远超过全国百分之三十几的平均申报成功率。
  东南大学的张德生博士2008年就来到亨通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进行光纤陀螺用掺饵光纤光源产业化研究。他介绍说,刚进站前听说很多地方由于没有经费,博士后进站以后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作站也成了“摆设”。但到了吴江后,发现不仅市一级政府资助很“给力”,而且镇一级还有配套资助。
  正是凭着政府从资金、人力、服务等全方面“力挺”,吴江的博士后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大。
  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产品研发的“梦工厂”
  苏州巨峰电气绝缘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红回忆说,“巨峰是在政府‘贴身紧逼’中建起博士后工作站的,原来真以为来个把博士没有多大花头。”但很快,徐伟红惊喜地发现自己错了———有了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像是有了一个招才的“金字招牌”。
  中科院化学所的王文博士进站后,很快产生集聚效应。由于每位博士都有一个娘家———高校博士后流动站,流动站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出嫁女儿”出成果,所以苏州大学博导、王文的导师等一批高端人才不请自来,悉心指导,从而形成了产学研“爆发力”。数月之内,王文研发的一种用于动车组的绝缘材料就走出实验室,进入了市场试用阶段。
  更令徐伟红高兴的是,政府还为博士后发放生活补贴。以王文为例,两年工作期内,他可以拿到6万元生活补贴。“与从市场招聘一个博士相比,成本大大降低”。徐伟红常常后悔“工作站建得太迟了”。
  “博士后制度是国家给企业送来的‘人才红包’,这在吴江企业界已经形成共识。”王海鹰如是说。
  东华大学的冯淑芹博士2010年进入江苏盛泽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盛虹集团有限公司分站,除了承担项目研究之外,她还与同时赴盛泽镇挂任党委副书记的“科技镇长团”成员、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教授张瑞云一起致力于拓宽校地合作渠道,从一开始建立“学生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到成立集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一条龙”合作载体———“东华大学—盛泽纺织产业技术中心”,东华大学和盛泽镇已然进入“技术同研、人才联培、成果共享”的“深层次”合作阶段。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