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堡垒坚固党旗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吴江日报》2012年10月28日01版       发布时间:2012-10-28 22:56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大力实施党组织建设“基石工程”,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年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集中性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深入
  ——突出教育主题,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紧扣“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美好吴江新篇章”主题,全市分两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期间,举办大讲坛、大论坛、大家谈、大讨论、大走访、大调研等特色活动,广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采取远程助学、送教上门、党员中心户交流、开设电视党课辅导、聘请专家组成宣讲团等形式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施“两竞赛一赶超”活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启动实施12项“群众得实惠”实事工程项目,办实事好事4988件,2094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形成建设乐居吴江的战略构想,指导吴江新一轮发展和“十二五”规划制定。
  ——注重载体实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眼于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从2010年6月开始,以“推动科学发展筑堡垒、建设乐居吴江当先锋”为主题,全面开展“科学发展争一流”、“党员干部进万家”、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百岗万人齐争创”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重点选树了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根良,汾湖镇人大副主席、元荡村党委书记王建荣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连续三年开展“共产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党员关爱基金累计募集捐款1907万元,向7000多户困难群众发放关爱金3092万元。
  ——密切血肉联系,创新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2010年9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组织市、镇(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党员、干部与村(社区)挂钩结对,每名党员干部联系走访10户群众,每月走访不少于3户次,每人至少结对联系1户低保户、困难群众、老党员、老干部、重点信访户。截至2012年9月,全市共有9688名党员、干部走访群众13万多户,收集意见建议10080条,办理实事好事6589件,解决问题10069个。这一创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社会反响,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专题刊载吴江做法。
  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作覆盖大幅拓展
  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健全组织体系,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大幅拓展。截至2012年6月,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4543个,其中党委139个、总支287个、支部4117个。
  ——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和机关等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础上,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创设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十法十例”组建模式,得到省委组织部领导肯定。今年6月,苏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推进会在我市亨通集团召开。近日,《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了亨通集团党委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截至目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94.6%。
  以商会、行业协会等党组织组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突出抓好“党性观念强、专业素质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以点带面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建立社会组织党组织167个,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达62.5%。
  ——由单位向区域延伸。在农村,探索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各类管理型、产业型和功能型党支部为基础的新型基层组织体系。全市共成立自然村党支部255个,行业性、产业性党支部57个,党员中心户647个。创设农村新型社区党建“五级管理”网络,探索推行“一人双向智能化管理”模式,开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由党的基层组织向其他各类组织延伸。推进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把各类基层组织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截至2011年底,全市工会组织覆盖超过90%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会员超过30万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组建率达100%。
  基层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农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任务,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实施“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广泛开展“三级联创”、经济薄弱村扶持转化工作,54个村被评为苏州市先锋村。全面推行村级工作“三规范”,规范7类村级组织工作职责,制定6类17项村级工作运行程序,实现“依责治村、按章办事、以纪管人”。创新开展农村党员“一考双职”活动,全市共有18593名党员参加积分考核、16859名党员参加设岗定责、1734名党员参加承诺评议,开展岗位服务活动21348次,兑现承诺事项2543件。
  ——在社区,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目标,以区域化党建为方向,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深入推进“三强一化”建设,推进“先锋社区”创建活动,开展“社区党建服务品牌”评选、“和谐社区先锋行”志愿服务等活动,打造了“爱心时间银行”、“乐居驿站”、“邻里一家亲”等一大批特色党建品牌,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凝聚功能、管理功能、维稳功能不断增强。
  ——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先后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推进月”、“深化拓展年”、“党建服务年”、党组织组建“百日行动”和社会组织“集中组建月”等活动,创新实施“一建六化”工程,探索出“红领新干线”、“红领同心圆”、“先锋梯队”等一系列保持先进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非公党建品牌,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机关,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完善“一联双管”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机关文化节、“千名机关党员进社区”、党员人人当教员“微型党课”等活动,涌现出“路路通”、“鲈乡清风”、“党员教师先锋岗”等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丰富服务内涵的党建品牌,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一流业绩、一流作风服务中心、服务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焕发新的活力
  ——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采取内选、外调、下派、兼职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市“双强”型村书记占比82.8%,大专以上学历的超过65%。举办村干部科学发展能力培训班、村干部学历培训班、社区党务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科学发展主题示范培训班等,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大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2008年启动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工程。先后出台大学生村官管理、创业、服务等10多个政策文件,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目前,全市在岗大学生村官达到314名,其中189名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11名担任村(社区)书记、主任,78名担任村(社区)副书记、副主任,1名担任副科职领导干部,大学生村官业已成为基层干部队伍的“蓄水池”。
  ——提升党员队伍素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五年来,全市共发展党员4428名,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女党员、35岁以下党员比例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开展基层党员干部“双带双强”、“三向培养”、科技素质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工作机制。五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科技素质培训班千余期,培训党员干部和群众近20万人次。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探索开展建立健全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有效畅通了党员“出口”渠道,纯洁了党员队伍。
  ——改进党员服务管理。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管理维护好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创设“农村党员双管双考”新模式,成立镇(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创建“红色连心卡”党建品牌,建立健全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延伸管理、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共管机制。全市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18个、党员服务中心(站、点)320个。在全省率先开通市、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吴江党建网站,吴江电视台“七月阳光”党建专栏和吴江日报《基石》党建专版影响力持续扩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四位一体”(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广播+终端站点)格局基本形成。定期开展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走访慰问工作,构建关爱帮扶长效机制。
  党内基层民主稳步推进
  ——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党代表列席全委会和常委会、基层接待日、巡视、述职评议等制度,集中组织市党代表下基层接待群众活动,定期组织市党代表列席市委全体(扩大)会议,先后组织党代表巡视基层党建示范点、东太湖整治和滨湖新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
  ——探索基层民主直选新形式。2008年,出台《关于在行政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实行民主直选的意见》,采取“公推直选”、“无候选人直选”两种方式,民主直选产生所有行政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全市124个行政村通过“公推直选”换届,126个行政村通过“无候选人直选”换届,改善了村领导班子结构,提高了班子成员素质,扩大了基层党内民主。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议事决策。着力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和方法,建立党员提案制、党员代表议事制、党群“三联”(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党员接待日、党员中心户活动等制度,创设“两代表一委员”接访、“党代表工作室”等载体,畅通基层党员民主诉求渠道。
  基层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和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市镇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基层党建联系点930个,为联系点解决误工干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3000多个。
  ——健全基层党建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基层党建目标责任考核和项目化管理,每年年初制定《基层党建和组织工作目标任务书》,通过明确工作重点、细化考核条款、量化考核指标,将全年工作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下达到各镇(区),年底开展综合督查考核。
  ——建立健全基层党建保障激励机制。市级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项资金,各镇(区)根据自身财力分别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硬件投入支持、专项工作扶持、示范点建设补贴以及创新创优奖励。
  “整体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村级工作‘三规范’”、“‘一考双职’创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干部进万家,创先争优促和谐”等工作连续四年获评“苏州市县级市、区组织部门创新工作”。全市开展的“组织工作创新成果”、“基层党建品牌”、“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评选活动,推动组织工作持续创新创优,形成了一大批创新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