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首页 > 经验介绍 > 正文
健全机制、拓展载体、提升内涵,努力增强农村科技培训“三力”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06-07-07 16:48

中共吴江市委组织部
吴江市科学技术协会

  加强农村科技素质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心系事业、志在富民”主题,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活动,并以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的提高带动全市农民群众的共同参与。目前,农村科技素质培训活动已涵盖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培训对象已从农村党员干部扩大到农村种养殖专业户、企业职工、管理人员以及失地农民、农村青壮年骨干。据统计,近三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83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364572人(次),其中,农村党员干部78000多人(次),为科技惠农、科学致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一、健全机制注重激励,增强科技素质培训的动力
  为使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成为市镇机关、各部门、各条线的基本职责和自觉行动,我们坚持长效管理不放松,紧紧依靠机制的健全和规范来推动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一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全面规划科技培训工作。市里专门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挂帅,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科协三个单位牵头,20个部门单位共同参加的科技素质培训协调小组,统筹规划、扎口管理全市的科技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在深入调研、听取基层党员群众和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三年一定”的要求,每三年制定一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规划要点》,提出三年培训目标和任务;每年制定一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选择最切实际的内容,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对各镇各部门具体分解落实年度培训任务。
  二是建立多维培训机制,面向社会实行多元办学。在巩固原有党校、成校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坚持走社会化、多元化办学路子。根据全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劳动力转移趋向,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较好地发挥了全市社区学校、民办技术培训学校、科普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再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形成了“学校+基地+中介”的多维培训阵地体系。依托多维培训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引导培训、项目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农民创业意识培训,有效提高了科技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还积极通过网络传播扩大培训影响,市科协、农林局、水产局等部门网站的科技培训专栏不仅经常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还根据本市农村种养业的实际,为农民实时解答各类问题,实现全天候、全时段服务。
  三是强化检查考核机制,督促落实确保常抓不懈。为促进科技素质培训的顺利开展,我们还加强了检查考核的力度。每个季度协调小组都要对各镇和成员单位的培训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并组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每半年要分别组织各镇、各成员单位召开培训工作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年终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科协组织进行专题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和机关部门的年终测评范围。
  二、依托“双带”加快转化,扩大科技素质培训的吸引力
  为加快科技素质培训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我们组织部门牵头,将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活动纳入到科技素质培训的大体系中,借助“双带”的推动作用,使科技素质更加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人心。
  一是通过“双培”推陈出新,培育“双带”带头人。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关键在领头人身上。我们一改过去单向培养“双带”带头人的方法,实行双向培养——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一方面,重视加强对在职村干部的科技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学会两门以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组织他们参加专业证书培训班,使他们学有所专。经过专业培训,许多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获得了农业部门颁发的《绿色证书》,达到了农民技术员或农技师的水平;另一方面对思想素质好、群众评价高、有经济头脑、有经营实绩的农村致富能人,采取与学校联合办班或委托办班等形式进行文化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并将他们作为村级干部选拔任用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平台。2005年底,全市村级干部和村支书的“双带”比例已分别达到58.8%和82.4%,农村50岁以下党员的“双带”比例也达到了45.2%。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打造“双带”培训“小课堂”。在培育造就一批创业致富的带头人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这些“领头羊”的示范引导力量,为广大农民群众打造出更多手把手、面对面培训的“小课堂”。通过致富能人与农户的一对一的技术结对,实现以强带弱。芦墟镇采取村际间农户的技术结对帮扶形式,动员富有养殖经验的专业户与刚涉足养殖业的农民结对,实现整体养殖技术水平提升。目前东部5个村农户在西部5个村的帮扶下,青虾亩均产量已接近翻番。通过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致富能人带头领办企业,兴建科普示范基地,利用企业和基地平台实现一对多、多带多的培训,把“小课堂”做大、做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还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信息传递作用,打造科技培训中的“信息教育”课堂,引导农户克服家庭小生产的局限性,自发地根据市场行情开展种养,实现与流通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大力引导合作发展,从带头走向带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双带”活动,我们除了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在本领上“教”、用人上“育”、结对上“帮”之外,还加大了在典型上“引”、政策上“扶”的力度,积极支持鼓励已带头创业致富的党员干部,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2003年,我们结合“七•一”表彰专门评选出20个“双带”先进党组织和18个“双带”优秀共产党员,在“一报两台”专门开辟了“双带先锋”专栏,大力宣传各种“双带”典型人物和事迹。同时,积极给予财政扶持。去年,梅堰蚕业合作社、横扇同心桂鱼养殖合作社等4个专业合作社获得近50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目前,全市已有农村党员干部带头组建的专业合作社4家,专业协会20个,农民合伙组织155个,共有入社社员2万多人,辐射带动农户近5万户。松陵镇的朱毛根水产合作社就是由“双带”先进个人朱毛根联合25户贫困农户组建的水产联合体,经过多年的努力,净收入达到184万元,当年的贫困户不但彻底脱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全面掌握了水产养殖的先进技术,成为了新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三、深化内涵培育理念,提高科技素质培训的效力
  在提高培训质量的同时,我们坚持把眼光放高放远,不断提升培训的内涵,使科技的成果可闻可触,走向市场、形成产业;使科技的理念可信可感,真正深入党员群众内心。
  一是走向市场,实现农民增收。为避免课堂培训落入纸上谈兵的窠臼,我们坚持立足培训,走向市场的方法,将培训与中介结合,以中介为纽带,直接连接市场供求。市再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主动与市场接轨,在了解掌握市场急需相关技能工人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到社区发信息、利用媒体发广告等途径,有针对性培训下岗工人。仅去年5月份,就为300多名下岗工人重新找到了工作岗位。平望镇忠誉纺织培训中心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去年纺织旺季,突击为盛泽、平望地区企业培训一线档车工、纺织保全工800多人,较大程度地缓解了该地区纺织熟练工供不应求的矛盾。
  二是立足行业,实现产业增效。利用科技培训整合产业资源,将零星的“点”聚成“面”,搞活一方产业。横扇镇的羊毛衫、缝纫机等行业充分发挥协会协调指导作用,组织协会成员单位的职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经常性开展职工操作技能、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知识培训,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芦墟镇金鼎净化钢结构研究所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作用,积极举办各种全国性、高层次的技术研讨班,组织行业内的企业家、技术工程专家进行技术学习和交流,加快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拓宽企业发展思路。市水产局在沿太湖乡镇开展的生态养殖技术培训中,充分利用食物链和生态养殖相结合的优势,大力推广蟹虾混养套养鳜鱼的模式,使蟹虾混养套养鳜鱼的面积从2003年的1.5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3万多亩,亩均养殖效益也提高了10%以上。
  三是树立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在发挥科技培训在实用层面作用的同时,我们还不断为培训注入理念层面的内涵,大力培养农民“根植科学,依靠技术”的观念,激发群众创新、创优、创业的意识。在“致富增效,理念先行”的指导下,全市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农民技师、土专家队伍, 15位从事粮油、蔬菜等专业的农民还被苏州市评为“苏州农民专家”。另一方面,根据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现代科技人文教育和以诚信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城乡文明的共同提高。每年举办“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百场优秀电影巡映”活动,在农村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2005年专门编制《农民素质教育读本》,制作了100多块“绿色家园与健康生活”科普图板和4000套“革除不良陋习、创建文明村庄”的农村科普挂图,送到田间地头,向全市农民进行科普文明宣传。
  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2005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31.7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全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 由此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增加超过1.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760元,比上年增长14.5%。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