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吴江市委员会、吴江市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的指导思想,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打造"吴江速度"、实现"两个率先"的先行之举,作为富民强市、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政策、机制、载体、环境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集聚为重点,努力构建高素质人才平台,为实现吴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坚持政策先导,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
我们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建立健全具有吴江特色的用人政策机制。近年来,我们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吴江市"十五"人才资源开发计划》以及《关于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了人才开发战略的两大目标。一是全市人才战略的总体目标"一五一"人才开发工程:从2002年起每年通过引进、培养和柔性流动等途径,新增10名博士、50名硕士和1000名本科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全市人才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包括设立人才特殊津贴、建立优秀人才重奖制度、创建"留学生创业园"、创建丝绸和光电缆产业博士后工作站等12个方面。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配套文件,努力营造和不断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001年以来,我们全市人才资源新增8611人,增长14.8%,其中新增本科学历以上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615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675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56%,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055人、博士11人、硕士8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柔性流动的方法,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目前全市通过柔性流动引进的院士、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博士和留学回国人员960人,其中,亨通集团的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集聚了12位精英专家,市苗圃聘请了20位国内外知名生物技术研究权威担任首席专家及顾问。常年在我市工作和服务的外国专业技术人员已有1000多人。
二、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我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根据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长远发展,立足自我培养,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上,推出了两项战略性的举措。
一是重点实施"百名硕士培养计划"。2002年初,我们作出了实施"百名硕士培养计划"的重大决策,决定用三年时间,投入500万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现职年轻干部中,培养100名硕士研究生。推出这一举措,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批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专门人才,为吴江全面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按照党的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拓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视野、途径和方法,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一个新的高起点的工作平台。在2002启动年的招生报名工作中,全市共有184名32周岁以下,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4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报考对象踊跃报名。经过组织筛选后,最后确定了82名同志参加复习考试。目前有33名同志,已通过全国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于今年上半年分别被选送到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攻读MBA、MPA、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专业的硕士学位。为了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后续管理,我们分别与高校和个人签定了经过公证的"培养协议"。约定:(1)研究生就读期间的学费,由市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列支,本人先垫付50%,垫支部分待毕业后的当年和在吴江服务的第五年,分两次给予全额报销。(2)研究生就读期间,享受所在单位同等条件在职干部的相同待遇。脱产学习的,工资和相应福利照常,岗位责任制奖金享受50%。企业单位的同志参照实行。(3)研究生在毕业后的五年内,非组织调动离开所在单位的,向委托培养单位缴纳违约金每学年一万元,并退出2倍以上5倍以下已报销的学费。上述三个方面的条款,均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高校、个人和地方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了规范,以保证"育人"的质量,规范"留人"的承诺,强化"用人"的激励,以有效的管理机制,真正使"百名硕士培养计划"成为一个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为吴江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一流人才支撑的重要载体和智力平台。
二是积极创办地方高等教育基地。2002年5月,我们经过多方论证和研究,作出了建设地方性高等学府的决定,开始对原有的成教、职教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创办南京邮电学院吴江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一期工程占地357亩,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计划形成可招收3000名学生的办学规模。今年下半年,第一批约500名新生将入学就读。南邮吴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实施"四大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的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同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将为吴江各类优秀人才的培训进修、交流技术与信息、继续教育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优化社会环境,努力集聚高层次人才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牢抓住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不断地优化有利于广纳人才、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努力形成人才集聚的良好效应。
一是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吴江历史上第一个全市性的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新一轮人才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建立健全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分层分类的人才管理体制、富有特色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树立了正确的导向,倡导了良好的风气,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集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健全系统性的激励机制。我们坚持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业、鼓励创新、鼓励竞争,对全市内资企业在人才市场公开招聘的高层次毕业生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参照人才使用指导性价格的标准,以需要、能力和绩效为导向,制定不同岗位的薪酬,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对行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上作出特殊贡献或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实施特殊人才津贴;对优秀拔尖人才,建立"优秀人才奖"和"伯乐奖"等重奖制度;设立人才开发基金,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科技项目的攻关和参与重大学科活动等提供资助。
三是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构筑全社会人才建设的系统工程。用人单位作为实施人才开发的主体,坚持做到三个"同步",即制订人才规划与制订经济发展规划相同步,引才、引智与引项目相同步,规范用人行为与深化企业改革相同步,从而真正使自己成为人才创业、技术创新的载体。
这几年来,围绕高层次人才开发,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今后,我们将牢固树立人才工作的新理念,努力形成人才工作的新举措,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构筑人才工作的新优势,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人才工作的新贡献。
(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