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乐居吴江引得“凤还巢”
来源: 《吴江日报》2012年9月7日03版       发布时间:2012-09-07 17:23

  一 就业篇
  又到了一年一度大学生毕业求职季,吴江以他包容的胸怀,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其中,吴江籍本土优秀人才的回流,成为吴江人才引进的一支主力军。
  今年刚刚拿到南京大学新闻专业本科文凭的山婷婷,在本市一家媒体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作为2008年吴江高考文科状元,选择回家乡工作,她说是为了离父母近一点,并且干新闻是她从小的理想,她现在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本土人才回流成趋势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山婷婷这样学成回到家乡工作的吴江优秀学子越来越多。
  来自市人才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10年,吴江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人数为6162人,当年回吴江本市就业人数为4031人,占总人数的65.4%;2011年,吴江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人数为6308人,当年回吴江就业的人数为5360人,占总人数的85%,比例明显提高。
  在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70后”李雪源的记忆中,他的同学辈,当年凡是读名牌大学的,毕业后大多留在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极少有回吴江工作的。但近年来,随着吴江产业承载能力的增强,以及“985”等人才政策的激励,越来越多的吴江优秀学子选择了回到家乡工作。
  家住盛泽的史一奇,几年前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考取了上海的公务员。但在上海工作四年后,他毅然选择了离开,重新回到了家乡工作,问及原因,他说,主要是在家乡找到了更加专业对口的工作,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特长,回家乡工作不久的他不停地感叹说:“回家的感觉很好!”
  产业基础是引才主因
  人才流动总是有一个趋向性,这个趋向性是更有利于人才自身价值发挥的地方。
  “近年来,学成回家乡工作的吴江学子越来越多。人才回流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吴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优势凸显,强大的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使得各类人才在家乡吴江可以找到合适自己发挥才智的舞台。”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开发科科长王龙弟分析说。
  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语系的优秀学生孙琴萍是吴江七都镇人。当年一心想留在首都北京工作的她,先后参加了国家外交部、普华永道、光大银行等单位的面试竞争。但一次寒假回家的闲聊,让她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机遇,了解到其实家乡更需要像她这样的人才。
  当时,正值吴江成立市招商局,孙琴萍对招商工作情有独钟。经过考核,孙琴萍顺利成为吴江市引进的第二批“985”高校优秀毕业生之一。
  经过三年的锻炼,孙琴萍成熟了不少,她说回到家乡就业,虽然没有了多姿多彩的都市生活,甚至放弃了学生时代的美好爱情,但却多了一份安逸和舒心。
  “周末如果没有什么工作,我就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做个孝顺女儿。”孙琴萍说,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亲情友情都比较疏远,自己一个人打拼有时也会觉得孤单失意。回家乡,是她非常正确的选择。
  体系机制成为强大“磁场”
  盛泽小伙吴公羽2009年从南京工程学院毕业,正当他为留在省城工作还是回家乡择业举棋不定时,收到了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种子”工程活动的邀请。参加了第一届“金种子”活动后,吴公羽与中达电子达成双选意向,前去实习,经过一年的锻炼,正式进入企业工作,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正是‘金种子’活动搭起平台,让我知道原来家门口就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吴公羽说。
  今年8月初,第三届“金种子”工程暨吴江籍高校毕业生走进开发区活动又如期举行,约150名2013届准高校毕业生参加了活动。从活动现场的受关注程度看,吴江籍准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吴江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培训竞岗机制和优秀的学习工作环境,对这些求知欲旺盛、敢于拼搏进取的年轻人形成了很强的“磁场”。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创新创业“金种子工程”,制定了包括紧缺人才安居项目、紧缺创新型人才薪酬补贴项目、实习生补贴项目、专技人才提升项目等内容。其中包含一条专门针对本地籍高校毕业生的政策,即到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实习的毕业生,也可享受每月500~800元的实习补贴(享受补贴不超过半年)。一系列举措为吸引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扎根吴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每一次高校毕业生走进开发区活动中,都有不少毕业生意识到,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仍然很大,留在家乡就业环境好、机会多而且离家也近,是目前的首选。这样的活动也给一些学生提供了解家乡的机会,甚至让他们对吴江产生颠覆性的认识,认为不用东奔西跑,找工作回家最好。
  多项招聘建引才平台
  据李雪源介绍,如今,吴江每年都会针对本市户籍毕业生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其中包括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招聘、教师招聘、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大学生村官招聘等。还有金融系统每年每个银行基本上都有几十个名额的招聘,不少银行虽然属于苏州市统一招聘,但大多是回生源地工作。同时,电信、移动等各大通讯公司在本地生源中的招聘份额也不在少数。
  “以上提到的就业,都是属于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比较好的单位,是所谓的‘体面就业’,总量应该在大几百人。这种单位,一般父母比较鼓励孩子去报考,一方面,独生子女可以留在身边,互相照顾,另一方面,也有效逃离了大城市高房价等生活压力。”李雪源分析说,“每次遇到事业单位或国企招聘,都会有父母帮着已经在北上广就业的孩子来报名,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非常想让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留在身边,这些孩子很多都是‘985’、‘211’等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二 创业篇
  据一份权威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海归”人数已超过五万,比2004年增加了一倍;截至2009年底,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已达49万人,“人才回流”趋势十分明显。而这一回流的趋势,也已经反映到了吴江这一县域经济发达的城市。
  海归飞回家
  2008年,吴江出台《吴江市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实施意见》,大力吸引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经过3年多的实施,吸引了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市创业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分六批共评审了181名市级科技领军人才,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
  在这批“领军人才”中,有10多位身上都刻有“吴江人”的烙印。我们看到,一批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学有所成、术有专攻的硕士、双硕士、博士一一回国,回到家乡二次创业,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自己的智力贡献给这片热土。
  据市科技局统计,2008年以来,我市共受理277名高层次人才申报吴江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项目。而随着高端人才的增多,本地籍人才参与领军人才申报以及各种科技项目申报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吴江科技创业园和汾湖科技创业园作为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了不少优秀科技项目的落户,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吴江籍海归人才带回的。较早一批的代表人物有洪耀良(微滤、超滤膜的开发及产业化),徐炜政(植物诱生技术研发、有效化合物及新药研发),俞菊荣(医药生产工艺、药物中间体、原料药的研发与生产)。
  除了进入我市科技领军人才库的高端人才以外,还有一些是曾经“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深造、学习的吴江人,他们同样在吴江现代化发展的感召下,情系家乡,回乡为吴江的经济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从2008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从海外回到吴江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已接近30人。
  事业在家乡
  2010年,在美国著名的X-Ceptor制药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的吕少波回到家乡吴江,踌躇满志地开启他第二次创业的大门。“中国人在国外,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事业也已经发展到‘透明天花板’了,是时候考虑回归。”说起回国创业的原因,吕少波很是兴奋,“我觉得,既然回国,肯定首选是自己的家乡,因为这里最熟悉,也最牵挂。”
  吕少波是吴江黎里人,从小在吴江长大,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出国深造,先后在北德克萨斯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和有机化学博士。学业完成后吕少波在美国的制药公司工作,曾率先在医药细分领域有重大发现,为公司赢得数千万美元的营收。虽然在国外事业有成、生活安定,但吕少波还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国的土地上创业。
  “其实十年以前就想回国,但由于家庭原因,并没有下定决心。”2010年,吕少波通过多方联系,终于带着生物医药项目回国。他最初并不知道吴江有个科创园,朋友介绍他去张家港落户。后来经人介绍,他看到了已初具规模的吴江科创园,毫不犹豫地留在家门口。
  吕少波在吴江创办了苏州四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他希望一起创业的团队可以有同样的目标和理想,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称之为“四同”),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家乡有沃土
  2009年,在美国攻读完硕士学位并创办了软件公司的陈煜,正处在事业的起步和开拓时期。当时他在波士顿从事iPhone软件研发。时任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的马明龙,那一年冬天到波士顿举办了一场招商引才的讲座,而作为美国新英格兰中华网络协会这一创业组织的会员,陈煜也受邀参加了活动。
  认真倾听了苏州的产业发展和人才政策后,陈煜就感觉到家乡一带的创业政策很吸引人。他通过在吴江的家里人打听到,吴江市政府也在大力引进海归人才带项目创业。陈煜感觉到回国的机会大好,事业大有可为,于是,他把当时属于绝对朝阳产业的iPhone软件开发应用项目带回了吴江,创办了苏州盈动软件有限公司。
  目前,他的公司已经在上海成立了办事处,规模达到了近百人,在长三角一带的游戏软件开发市场小有名气。
  三 政策篇
  吴江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乐居吴江建设过程中,适时出台并实施了吴江市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旨在以人才结构优化助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创新型城市。
  首次进本市企业工作的“名校优生”人才,根据《关于鼓励“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意见》精神,政府给予一次性就业资助金2万~5万元,硕士、博士可申请享受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安家补贴10万~15万元,本科生可申请享受企业紧缺人才购房资助6万元。连续5年享受个人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部分的全额补贴。
  一系列针对创业人才的政策中,有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创投风险资金跟进、研发用房提供、成果产业化中试厂房提供、住房补贴、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虽说对于人才是一视同仁的,但吴江籍高端人才“回归”,必然得到更多亲情支持。比如企业筹办时投资人的推荐、创办过程中遇到的阻滞、初创时期招人难的困境等,都成为政府工作人员无条件服务的理由。
  “我是吴江人,和这里的所有沟通都非常愉快,这似乎让我得到了一些额外的照顾。”领军人才陈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