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首页 > 省市要闻 > 正文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当先锋——苏州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来源: 《苏州日报》2012年7月8日01版       发布时间:2012-07-08 11:19
  当中国步入新的千年,率先完成省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的苏州,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
  中央和省委明确要求:苏州要在基本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率先探索,保证时序进度上早于全省、快于全国,实现程度上高于全省、优于全国。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标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明确指出:“苏州有条件、有基础,也有信心、有决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第二个率先’中继续成为全省、全国的排头兵!”
  跃上新台阶、触摸新标杆,需要新的更强大的动力引擎。
  自2010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苏州紧紧围绕“第二个率先”目标,在全市3.6万余个基层党组织和49.8万多名共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励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上创先进、争优秀,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助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源。
  创基本现代化之先争科学发展之优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苏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最大的实践。
  活动启动之初,市委就明确: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是一句口号,要让它成为有力的助推器,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增添强大的新动力。
  全市上下认识高度统一。三年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垂范、建立经常化联系基层制度、广泛深入基层,宣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把广大党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引导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中来,通过组织开展党员公开承诺、群众测评、党组织书记点评等方式,做到现代化的形态请群众一同勾勒,现代化的过程请群众一同参与,现代化的进展请群众一起监督,现代化的成效请群众一起评判。“决胜现代化”成为苏州创先争优活动的最强音。  
  全市各级机关、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深入开展“服务创新创业行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中创先进、争优秀,提振精气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机关党组织围绕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服务业跨越发展和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开展“双千服务实践”活动,大力实施企业高级人才专场招聘、国检引航保障、送税法进企业、科技金融专项扶持等专题服务,市、县级市、镇三级1024个机关单位共结对服务企业2312家、创业项目1011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围绕推动科技攻关、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等主题,引导党员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争创一流业绩。农村、社区组织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为民谋利、解决困难等方面创先进、争优秀,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园。
  无论在城市街道、农村企业,还是在机关学校,各行各业处处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标兵。“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在姑苏大地得到充分体现,先进性在“科学发展争一流”、“争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锋”的实践中充分彰显,“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注入了新的时代注解。
  去年,苏州成为全国首个GDP超万亿元的地级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崭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多次对苏州的创先争优活动作出批示:“苏州市把创先争优与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强化服务改善民生、转变作风提高机关效能结合起来,使创先争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动力和保证,苏州的经验很好,可以在类似地区推广”。
  创为民服务之先争改善民生之优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
  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比贡献的同时,市委提出了“改善民生有实招”的创先争优目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创”、“争”活动,切实拿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真正做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
  到基层去,访民情,解民难!市委发出了响亮号召。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市持续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活动,全市1400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参与。到目前为止,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累计走访群众1333户,驻点住户338天,召开座谈会547次,解决实际问题918个。
  创先争优,改善民生,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三年来,全市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每年显著提高,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虎丘地区综合改造等“三大工程”顺利推进,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第一条地级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政府实事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涵盖了百姓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再发达的地区,也有生活困难群众。为了不让一名群众在“两个率先”的进程中“掉队”,苏州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实施“共产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2010年7月,全市设立“党员关爱基金”。三年来,通过党员捐款共募集党员关爱基金超过2亿元,党员参与率达96.1%,每年对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及部分在苏高校特困生进行资助。一笔笔凝结滚烫爱心的捐款涌向“关爱基金”,一双双坚强有力的援手伸向生活困难群众……“党员关爱帮扶困难群众”已定格为苏州创先争优活动最动人的记忆。
  为建立起帮扶生活困难群众长效机制,2012年4月,苏州成立了全国首个党员关爱基金会,通过财政扶持、党员捐款、企业捐赠等方式,首期基金总规模达6.1亿元,并委托国有企业管理运作,确保每年收益不少于10%,增值收益部分用于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这一创新举措在苏州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全国率先作出了示范。
  创先争优还体现在为民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窗口服务行业积极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在比学赶超中创新出了一系列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措施。15万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认领帮扶项目近36万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80万人次。“12345”便民服务热线打造出95个群众反响好、工作措施硬的服务品牌……
  一个个“率先”之举推动着苏州创先争优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个个脚踏实地的足迹铺就了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民生改善的和谐之路。
  创党建科学化之先争固本强基之优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有坚强的组织保证。三年来,苏州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先锋工程,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以常熟市被中组部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东部沿海地区唯一试点单位的契机,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每个步骤的工作。在农村突出抓队伍、强责任,在社区突出强管理、优服务,在非公经济突出广覆盖、起作用,在其他领域突出拓功能、促规范,大力开展基层组织强化规范、万名带头人素质提升等“五大行动”,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优化党的组织设置、完善党的工作机制,小区域大党建、区域党建工作站、党建网格化管理、“全程网控”、落实党建责任制、健全党建信息化平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基层全面推开……全市基层党组织“双强型”带头人人数超过85%。
  非公经济党建一直是苏州基层党建工作的亮点和品牌。在非公经济党组织数率先突破一万家的基础上,2011年以来,根据省委“非公经济党组织组建要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苏州又积极推动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加强非公经济党建之路,有关经验和做法被中组部在全国推广。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从2010年底的34.3%提升到目前的93.2%,进一步巩固了党在非公经济中的执政基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市非公经济党组织共组织技术革新项目4100多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4亿元。
  党员队伍建设创新迭出,纯洁性进一步凸显。发展有计划、入党要票决、上岗需认证、违规要追责、归档有标准,实现了严把党员“入口”关;突出党组织关系管理和党性党纪重点,集中组织开展大学毕业生党员、新党员专题教育,强化了党员身份意识,挽救了一批在不合格边缘徘徊的党员;扎实、稳妥、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党员“出口”机制试点,细分12种类型,加大对不合格党员处置和规范力度,切实畅通党员“出口”。试点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这是党员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创新。”在去年全省组织工作年度“创新创优”评比中,苏州“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工作被评为全省组织工作“十大优秀创新创优成果”第一名。
  一个典型就是一座灯塔,一个榜样就是一种力量。常德盛、吴栋材、沈文荣、钱月宝、陈惠芬、韩克勤等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时代先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被广泛宣传。全市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在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市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着苏州的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取得新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