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奔向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时,苏州这座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济大市,已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力迈进。
回顾苏州的发展历程,有一股力量举足轻重:2011年,在苏州完成的万亿元GDP中,非公经济贡献率超过了86%。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引领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柱力量。“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批示,要切实抓好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为全市打下更加稳固的执政基础”。
将非公经济党建纳入执政大格局下谋划思考,全市各地更加深入开展非公企业党建,把“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融入党建工作,走出了一条既遵循党建工作规律,又体现时代特征的苏州非公经济党建之路。
“四问八法”破解非公党建难题
非公党建,党组织的组建和有效覆盖是基础。
苏州非公企业数量庞大,其中近九成是中小企业; 非公企业党组织数虽然较早突破一万家,但仍面临着“总数高、组建率低”的难题。如何在创新中破题,考量着苏州智慧。
2011年7月,省委提出江苏非公党组织组建要走在全国前列。当月,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的“集结号”在苏州吹响:
调查摸底、分类指导、横向联合、网格化推进,常熟市集中力量开展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活动;沧浪区抽调机关精干力量,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 吴中区结合“区领导干部下基层”,启动实施非公党建“百日推千家”……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如红潮漫卷,从长江南岸到太湖之滨,成为苏州创先争优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非公经济党组织组建难,难就难在“符合条件不愿建、业主想建不会建、党员数量不足无法建、组建工作进展慢”。针对这四种情况,我市总结提炼了加快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的“四问八法”工作法。针对“符合条件的不愿建”,推出“宣传引领法”、“领导挂钩法”;针对“业主想建不会建”,推出“分类指导法”、“区域共建法”;针对“党员数量不足无法建”,推出“输血造血法”、“联建孵化法”;针对“组建工作进展慢”,推出“机关帮建法”和“机制保障法”。
非公企业数量大、规模小,有的企业只有一两名党员,为此,我市总结出“招、派、找、调、联”五字工作法来解决,即“招党员员工、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找口袋党员、调剂发展党员指标、加大联合组建力度”。
为加快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进度,全市在机关广泛开展“双帮双比”活动:市、县、镇三级机关党组织采取结对共建的方式,通过领导领建、机关包建、指导促建等途径,帮助企业建立党组织,比组建力度;同时帮助企业发展,比作用发挥,确保企业发展增动力、党建上水平。“四问八法”,凝聚的是智慧、是方法、是成效。“双帮双比”,比的是进度、是力度、是高度。到2011年底,苏州共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9万余人,遍布城乡、开发区及各类创业载体、商务楼宇,仅一年时间,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从2010年底的34.3%跃升至2011年底的87%。
2011年8月,中组部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以《在兴党忧党为党固本强基的实践中体现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题,专门介绍了苏州市组工干部带头抓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的创新做法。
打响“品牌群”走出非公党建苏州新路
非公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流动快的特点,党建基础较为薄弱,必须要从外部给予强有力的支撑。这股外力就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2010年4月,《关于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四有一工程”的意见》下发到全市各地,字里行间渗透出源自实践探索的鲜活创新:党务工作者职业化、党组织管理规范化、党组织书记岗位津贴、非公经济党建联合会……一个个非公党建领域的新词,触动着苏州每个党建工作者敏感的神经,也触发了他们改变传统思维开展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以职业化管理为导向,选优配强党务工作者队伍,一大批优秀党务干部被选送到非公企业专职书记的岗位上。
以建章立制为重点,推动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大型企业党组织由省市组织部门实行双重管理、重点非公企业党组织由县级市、区实行直接管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由镇(街道、开发区)党委成立综合党委实行属地管理、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组织由村、社区成立片区综合党组织实行“兜底管理”,市、县(市)、镇、村四级管理体系把每个非公企业党组织都纳入了上级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
以加大投入为抓手,完善党建激励保障机制,我市成立了非公经济党建发展基金,同时引导各地每年投入非公党建专项资金超过4000万元,对5300多名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发放岗位津贴。
以创新载体为关键,提升党建工作影响力,全市成立了红色家园联谊会、非公党建联合会……
以制度建设确保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活动载体”,非公党建创新各地举措不断。
平江区成立观前商圈党建联盟,整合行业、区域、楼宇等党建资源,对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张家港按照“小区域,大党建”的理念,组建了全国首个以边检站党委为龙头、30多家涉外码头企业党组织为主体的“沿江党建带”;太仓根据按需设置、灵活有用、方便管理的要求,分片设置“区域党建工作站”;相城区通过推行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实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组织管理方法的创新是苏州非公企业党建软件的升级,而强化非公党建各类平台建设则是苏州非公企业党建实现了硬件上的换代。
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诞生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第一个外企党组织。该企业,不仅有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党员服务中心; 还有一份党员自己的刊物《追求》。目前,像三星半导体这样的党员服务中心已经遍布城乡各类非公企业。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全市还建立了300多个“区域化设置、实体化运作”的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站。
党员服务有形平台建设如火如荼,非公党建信息化这个无形平台也蓬勃兴起。在常熟,党建工作网络管理平台引入“过程控制”理念,实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全程网控”。在太仓,党建移动信息系统开启“手机党建”新时代,通过手机,非公企业的党员可以订阅党建电子期刊、批量下载党员教育资料、在线交纳党费,还可以与电视媒体合作实现“手机党建电视直播”。
思路一开天地宽。制度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苏州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红色方阵”助企业发展帮员工谋利
如何激发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内生动力,助推企业发展,这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有充分发挥每个非公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非公企业党建才有生命力。在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集团党委积极推行“党建绩效管理”,把党员的先进性要求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制定绩效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努力使党员队伍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了“无缝”对接。2011年,集团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名列世界500强第366位,成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公司党委也被评为全国非公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
在高新区,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新民和党员们用行动诠释了外企党建“有为才能有位”的道理。公司党委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对公司各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出色的岗位业绩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创先争优。目前,公司80%以上的党员在各级管理和技术岗位任职。公司党委、工会连续7年与资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7年来员工工资总额年平均增长幅度达8%。
昆山沪士电子集团党委书记陈惠芬提炼总结的“融合工作法”如今成为全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范例。16年前,陈惠芬被组织推荐从一名国企副总转身成为台企党组织负责人。16年来,她以润物无声的融和之法,让党建工作深入企业每个角落,赢得了员工的赞誉和资方的尊重。去年7月,陈惠芬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理念,近年来,全市共培养7000多名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双强”型党组织带头人,制定出台了服务企业发展的十项措施,建立“党员人才”双向培养机制,广泛开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共推动技术革新项目4100多个,每年培训党员职工近万名,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超4亿元。苏州非公经济党务工作者们筑起了一片“红色方阵”。
东风洒雨露,汇入天地春。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经济正合力推动苏州加速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春天。而活跃在非公企业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们,就像无数个活力四射的引擎,为苏州加快转型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