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湖北:“三万”活动是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的创新实践
来源: 《人民日报》2012年5月17日08版       发布时间:2012-05-17 08:49

  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湖北省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眼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以推动干部下基层常态化、机制化为重点,从2011年起,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创造性地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和“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简称“三万”活动),省、市、县、乡四级10万多干部脚印千万农家,在体察民情、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磨砺党性中创先争优,使创先争优“落地生根”,显现了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一、紧扣“创争”首要目标,推动科学发展,是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
  推动科学发展是创先争优的首要目标要求。农村科学发展关系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是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争科学发展之先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万”活动中,1.87万个工作队、11万多名干部围绕摸清“三农”情况,探寻解决“三农”问题新路子,走遍全省所有农户。每个部门和工作队都撰写调研报告,每名进村入户干部都写民情日记,汇集了最广泛的社情民意,提供了最真实的决策参考,推动了最现实问题的解决,把“报告写在乡村间,成果留在千万家”。党员干部主动为基层出思路,所有部门开展“结对共建”,涉农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政策。坚持一村一策,制定发展规划25821个,确定发展项目28300多个。实行经济部门联穷村、党群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帮扶项目2.76万个、资金32.2亿元。省财政、农业、林业、商务、粮食、供销等涉农部门,综合分析农村现状,制定出台11个政策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文件,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万”活动紧扣创先争优首要目标,把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是补齐争科学发展之先“短板”的务实之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必须真正形成重农之识、重农之情、重农之举。只有沉下去,才会知农、懂农;只有增感情,才能重农、兴农。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内涵,深入了解农业、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期盼,认真研究“三农”问题,在感情上贴近“三农”,在思想上重视“三农”,在行动上支持“三农”。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必须充分汲取蕴藏在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农村政策如何,基层和农民最有发言权。有的政策虽然花钱不少,但群众仍不够满意,根本问题是脱离了实际。现在机关中,有的干部没有基层情结和经历,迫切需要下基层;有的干部虽然来自基层但长期在机关工作,过去了解基层,不代表现在对基层了解,也需要下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想什么、需求什么、基层的新情况是什么,坚持问政问计问需于民,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资源共享。当前,农村发展形势很好,但农村发展总体滞后的格局仍没有根本改变,单靠农村内部显然难以有效破解。必须强化统筹协调的理念,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城乡统筹,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必须突出的重点内容
  创先争优重在解决问题。创先争优活动之所以深入人心,广受群众好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重点,大力兴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当前,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必须顺应群众新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利益,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万”活动中,省委认真分析梳理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稳定、惠农政策落实等8大类别60多个项目,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整治20万口塘堰,每个村民小组整治一口当家塘,过去的臭水塘、碟子堰变成了便民塘、生态堰。党员干部坚持“边走访、边梳理、边整改、边见效”,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好事13.2万件。农村因病致贫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阳县委书记马尚云在访民情中深入患大病致贫的家庭,心情复杂、感触很大,回城后发动社会力量设立“大病关爱壹佰基金”,全县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至少捐款100元,每年筹集资金600万元,先后解决200多户大病家庭的困难。强力推进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集党务、村务、商务、事务、服务“五务合一”,为群众代办事项330万件,化解矛盾纠纷15万多起,成为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了”的服务平台。
  “三万”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困难,让群众安居乐业,为创社会和谐之优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群众的需要就是号令。解决群众的问题不能紧一阵松一阵,不能哪里出了窟窿哪里堵,“按下葫芦浮起瓢”。人民群众最朴实,你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好了,群众才会信任你、拥护你。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要把创先争优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必须办实办好群众最关心最渴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构建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硬任务,按照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六民要旨”要求,增强自觉性,倾力抓民生,念好衣、食、住、行、医、教、保、业“民生八字经”,做到“阳光普照,不留死角”,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擦亮窗口、优化服务。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承担着大量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服务群众最直接。窗口的形象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的印象。要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在为民服务中创先争优,不断提升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形象。
  三、推动干部下基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必须弘扬的优良作风
  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推动机关干部下基层,是践行党的宗旨观念,弘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先争优满意度的重要保证。
  “三万”活动中,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交流、沟通,在群众心中激起了巨大“暖流”,群众赞叹“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住在海拔近千米的鹤峰县康岭村76岁老汉徐为成说:“我在山上住了几十年,做梦都没想到省里的干部能来看我、帮我。”群众把干部当亲人,有困难找干部解决,有事情找干部商量,有心里话向干部诉说,到处可见干群一家亲的动人场景。一些群众用锦旗、诗歌、感谢信,表达对工作队的深情厚谊。干部进百家门、吃百家饭、听百家事、解百家难,感受农民生活,了解农村实情,增进了群众感情,经受了实践锻炼。
  “三万”活动作为“情感之旅”、“练兵之行”,是对践行党的宗旨观念的新认识和新实践,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益探索。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增强与群众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疏远了。有的干部下乡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像鸭子浮在水面游,对群众没有感情,哪怕给群众送去钱物,群众也不会满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党员干部只有“像鸬鹚沉到水底”,才能真正与群众建立鱼水深情。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注重实践锻炼,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现在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对基层缺乏直接的经验、直接的感受、直接的感情,要让他们对群众工作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的。党员干部只有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才能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机制是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具有基础性、稳定性、长效性。新时期群众工作任务繁重、情况复杂,开展集中行动是必要的,但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湖北省充分运用“三万”活动成果,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决定,把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走访民情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制度。要注重将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地创造的新鲜做法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提炼,逐步上升到制度层面,使之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四、发挥放大“先进”和“优秀”效应,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必须体现的价值追求
  先进和优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征和追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创先争优不断践行先进和优秀,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提供了动力源泉。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必须不断发挥放大“先进”和“优秀”效应,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三万”活动中,省四套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访最偏远的村组、最困难的农户,不搞层层陪同和接待,直接进村入户。省委书记、省长分别到海拔1000多米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和江汉平原血吸虫疫区走访慰问群众。广大机关干部自带行李,自带干粮,不分白天黑夜,不顾山高路远,徒步到偏远的村落和农户家中走访。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党员干部每天都被震撼着,每天都被感动着,思想得到洗礼,党性得到锤炼,创争热情得到极大激发,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钟祥市国土资源局监察大队副队长、共产党员刘军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倒在访民情的途中,把生命最后的脚印“印”在田埂上,群众自发栽下常青树纪念他。
  “三万”活动集中发挥放大“先进”和“优秀”效应,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生动实践。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坚持自觉修为和组织推动相结合。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动态的,过去先进不代表现在先进,现在纯洁不代表以后纯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既要靠党员一以贯之的自觉修为,也要靠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推动。党员干部要把创先争优的价值理念牢固于心,践之于行,始终保持先进和纯洁意识。各级党组织要通过设计实践性强、生动有效的活动载体,持续不断地激发党员的“先”、“优”意识和“创”、“争”动力,让党员干部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坚持先进示范和后进警示相结合。典型具有放大效应,先进典型能够激励一片,后进典型能够警示一批。在培养、总结、宣传先进典型的同时,也要“晒”出庸、懒、散、软等后进典型,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正反对照中找准创先争优的价值坐标,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深入持久推进创先争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坚持自净和他律相结合。当前,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先”“优”意识不足,已经影响到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制度层面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的作用,约束党组织和党员行为,让党组织功能和作用真正强起来,让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展示出来,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永立时代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