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成长成才——访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吴江市委书记徐明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年5月11日05版
发布时间:2012-05-14 08:45
3月30日,江苏省启动2012年选聘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
同一天,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吴江市委书记徐明在办公室向记者描述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的思考和举措。
引导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是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作为五条出路之一,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受到基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的吴江市有何有效举措?
“两条腿走路”解决后顾之忧
“吴江市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缺人才,尤其是我们的农村,很需要一批年轻的、有学识的、有能力的带头人。”
徐明告诉记者,基层党委政府非常希望优秀大学生村官能留在农村,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抱负的宽广之路。
“但是,如果没有成长环境,要求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是不现实的。”在徐明眼里,大学生村官犹如自家孩子,“不能苛求新一代年轻人。”
在和吴江市的多位大学生村官谈话后,徐明了解到,一些大学生村官之所以有“临时就业”观念、“跳板”思想,主要源于对个人成长的追求。
“消除临时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就是成长空间问题,要为他们打通上升通道。”
为此,徐明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培养锻炼力度,使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为群众认可的村书记或村主任;另一方面,开通向上渠道,让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镇干部,甚至是镇长、镇党委书记。”
在一线锻炼中感受农村大舞台
吴江市2008年开始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目前共有大学生村官327名,其中,担任村(社区)书记、主任的有10名,担任村(社区)副书记、副主任的有34名,进入村(社区)“两委”的有203名。
由于近年来行政村的撤并,目前吴江行政村村域范围、人口总量、经济总量都比较大。大学生村官也因此面临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
“我们主张采用‘一线融入’培育法,让大学生村官直接和群众打交道。这种方法不仅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建立起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得到快速成长,还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农村有舞台、有事干,看到人生价值所在。”徐明介绍。
为此,吴江市专门明确,对大学生村官,所在镇党委、政府和各基层部门不得长期借用,以确保他们在基层锻炼的时间,优先补上或强化与基层群众感情交流的这一课。
“只有工作上深入群众,感情上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才能适应农村,并发自内心地愿意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在这个理念下,吴江市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上,采取“精细化培育+实践化锻炼”的方式。
组建大学生村官成长“导师团”,根据个体特点,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分别选派党务工作者、离退休干部担任“思想导师”,村(社区)两委正职领导担任“管理导师”,科技农业专家担任“科技导师”,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两代表一委员担任“成长导师”,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官党性修养、社会管理、专业技术、创业致富、参政议政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同时,吴江市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专题调研、村官入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活动,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信访维稳、拆迁安置、计划生育等急难险重岗位轮岗锻炼。
“只要干得好都有上升空间”
“加大培养锻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在开辟上升通道上先行探索。”徐明告诉记者,吴江将探索“大学生村官——村领导班子成员——镇领导班子成员”的成长路径,到年底实现所有村(社区)两委班子至少配备1名大学生村官,争取50%的村(社区)都有1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副书记或副主任,每个镇有2名以上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社区书记或主任。此外,确定一批大学生村官为镇后备干部人选,适时通过竞争性选拔进入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
“可以将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其中考核环节是关键,一定要把干得好的选出来!”徐明补充,“要让大学生村官看到,只要干得好都有上升空间,甚至比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平台还要广阔,这样他才能真正‘安心’农村。”
同一天,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吴江市委书记徐明在办公室向记者描述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的思考和举措。
引导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是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作为五条出路之一,鼓励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受到基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的吴江市有何有效举措?
“两条腿走路”解决后顾之忧
“吴江市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缺人才,尤其是我们的农村,很需要一批年轻的、有学识的、有能力的带头人。”
徐明告诉记者,基层党委政府非常希望优秀大学生村官能留在农村,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抱负的宽广之路。
“但是,如果没有成长环境,要求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是不现实的。”在徐明眼里,大学生村官犹如自家孩子,“不能苛求新一代年轻人。”
在和吴江市的多位大学生村官谈话后,徐明了解到,一些大学生村官之所以有“临时就业”观念、“跳板”思想,主要源于对个人成长的追求。
“消除临时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就是成长空间问题,要为他们打通上升通道。”
为此,徐明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培养锻炼力度,使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为群众认可的村书记或村主任;另一方面,开通向上渠道,让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镇干部,甚至是镇长、镇党委书记。”
在一线锻炼中感受农村大舞台
吴江市2008年开始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目前共有大学生村官327名,其中,担任村(社区)书记、主任的有10名,担任村(社区)副书记、副主任的有34名,进入村(社区)“两委”的有203名。
由于近年来行政村的撤并,目前吴江行政村村域范围、人口总量、经济总量都比较大。大学生村官也因此面临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
“我们主张采用‘一线融入’培育法,让大学生村官直接和群众打交道。这种方法不仅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建立起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得到快速成长,还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农村有舞台、有事干,看到人生价值所在。”徐明介绍。
为此,吴江市专门明确,对大学生村官,所在镇党委、政府和各基层部门不得长期借用,以确保他们在基层锻炼的时间,优先补上或强化与基层群众感情交流的这一课。
“只有工作上深入群众,感情上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才能适应农村,并发自内心地愿意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在这个理念下,吴江市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上,采取“精细化培育+实践化锻炼”的方式。
组建大学生村官成长“导师团”,根据个体特点,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分别选派党务工作者、离退休干部担任“思想导师”,村(社区)两委正职领导担任“管理导师”,科技农业专家担任“科技导师”,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两代表一委员担任“成长导师”,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官党性修养、社会管理、专业技术、创业致富、参政议政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同时,吴江市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专题调研、村官入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活动,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信访维稳、拆迁安置、计划生育等急难险重岗位轮岗锻炼。
“只要干得好都有上升空间”
“加大培养锻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在开辟上升通道上先行探索。”徐明告诉记者,吴江将探索“大学生村官——村领导班子成员——镇领导班子成员”的成长路径,到年底实现所有村(社区)两委班子至少配备1名大学生村官,争取50%的村(社区)都有1名大学生村官担任副书记或副主任,每个镇有2名以上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社区书记或主任。此外,确定一批大学生村官为镇后备干部人选,适时通过竞争性选拔进入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
“可以将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其中考核环节是关键,一定要把干得好的选出来!”徐明补充,“要让大学生村官看到,只要干得好都有上升空间,甚至比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平台还要广阔,这样他才能真正‘安心’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