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首页 > 基  石 > 正文
小巷里的80后“新知青”——记盛泽镇的社区大学生村官们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2012-05-10 14:56
  说起社区,不免让人联想到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在盛泽镇的社区里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小巷总理”队伍———他们是一群80后的年轻人,他们是21世纪的“新知青”———他们就是扎根在社区的大学生村官们。
  小巷故事之:网上党费代缴
  2011年初,盛泽镇的社区大学生村官设立了党建服务岗,除对居住在本社区的党员上门收取党费外,还推出了“网上党费代缴”服务,很是方便了一批人。在镇西一家私营企业工作的小王就是这一服务的受益者。小王家住盛泽印染新村,她2005年入党,2009年毕业后就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社区,这样每月的党费都需要在社区交。而小王平日里早出晚归,每天下班回来后社区也已经关门了,因此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间来交党费。这件事让这个小姑娘很是烦心。于是,针对小王这样平时工作较忙,抽不出时间来交党费的上班族党员,党建服务岗的大学生村官推出了“网上党费代缴”服务。从这以后,小王每月在工作之余,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党费的缴纳,十分方便。
  除了小王这样的本地上班族之外,盛泽各个社区还有不少在外地工作和学习的流动党员,远的甚至在国外。这些党员都可以通过支付宝平台,自助完成党费缴纳。
  故事背后的故事:
  网上缴费,仅仅是党建服务岗新创意中的一项。盛泽镇的社区大学生村官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党建创新服务,努力做到“零距离”服务社区、服务基层、服务党员群众。比如,在“入党纪念日”给每位党员发送祝福短信,开通“QQ党务咨询”和盛泽社区微博,在人人网和绸都村内网上建立党员小组和论坛,不仅开辟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渠道,也大大方便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小巷故事之:村务微直播
  2011年,盛泽镇全力创建国家级卫生镇,政府发布了乌新桥和南新桥两岸环境整治公告,社区大学生村官第一时间将此信息上传微博。
  谁知,公告刚上传到微博,立即引发了“粉丝”们的“口水”围观,“搞不好的”、“做做样子的”……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大家都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针对微博上“粉丝”的反应,社区大学生村官们跑到现场做起了微博“现场直播”,当一张张施工图片上传后,“粉丝”们的评论有了180度的转变,变成了“就应该这样来整治”、“没想到政府动真格了”……
  村官微博只是社区网上服务的内容之一,打开网上社区居委会的网页,还有网上代办医保服务、网上公告栏、网上社区警务室等,居民们还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在线咨询和举报投诉。
  故事背后的故事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联系群众、通达民意、排解民忧的作用,盛泽镇社区大学生村官开通了“网上居委会”,与居民进行在线交流、开展工作。
  现在,社区大学生村官每天都要定期登录“网上居委会”,及时公布社区基本信息、服务承诺、便民措施和公告通知等,回应居民发表的意见、建议、投诉等。同时,为保证在线回复质量,还建立了在线协调机制,通过《问题处理流转单》制度,将社区难以解决或需政府部门介入的问题,邀请相关部门及时参与,协调解决。
  小巷故事之:陈小姐的淘宝店
  陈小姐的“韩衣宣言”淘宝店现在平均两天能接到一单生意,这让这个26岁的女孩很有成就感。“这要感谢强大的‘后援团’———盛泽镇社区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她笑着说。
  陈小姐大学毕业后开始了网上创业,但由于不精通电脑技术,使得店面看上去很简陋,没有吸引力。她的店挂在网上无人问津,很快淹没在淘宝网浩如烟海的服装店铺中。
  让陈小姐的小店“起死回生”的是社区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他们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学管理的村官给陈小姐出主意,名字要取得吸引眼球,小店重新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韩衣宣言”;学计算机的村官给店铺做图片处理、文字修饰等各种“装修”,网店外观令人耳目一新;学财会的村官指导陈小姐如何规范进货、出货;学新闻的村官为陈小姐出各种宣传包装的主意。当月,陈小姐的老店装修一新,换了个招牌后正式挂牌营业了。不久,店铺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笔生意。目前,网店已经有了“三颗钻”的等级,做成了近千笔生意。
  故事背后的故事
  盛泽镇社区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低碳生活、义务植树”、扶持青年创业宣传、“五四”青年水乡行、纪念“5·12”防震减灾宣传、“区校联动、区村挂钩”未成年人假日学校等一系列志愿服务。
  社区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还统一制作“大学生村官便民服务信息卡”发放到居民家中,卡上印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热线和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方式,方便居民联系,贴心服务,有求必应。为了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大学生村官还争当服务多面手,党建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物价监督员、体育指导员、人民陪审员、“啄木鸟”巡访员、新闻通讯员、创业宣传员、普查指导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活跃着他们为居民服务的身影。
  在街巷里弄的实践中,这群80后“新知青”得到了锻炼;在锻炼中,自己也得到了成长。通过近三年的基层工作,他们或成为了社区的一把手,或成为了居民们的贴心人,成为了社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原文发表于《我的青春我的村》一书,本文有删节)